各部属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精神,紧密围绕主题,广泛开展动员,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在暑假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升学习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暑期主题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各高校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组织体系,精心组织好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学习实践活动,紧紧抓住迎接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重大契机,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学生暑期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中国农业大学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学校师生代表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大学生“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大学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北大传统,弘扬时代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争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先锋。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日常教育的有机延伸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平台。西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华侨大学鼓励大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全面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探索对学生采取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着力打造“理论与应用兼长型”高端人才。中国矿业大学以学校百年华诞庆典为契机,鼓励全体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积极宣传学校的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的影响力。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鼓励学生把社会实践同专业实践、服务社会、自身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中央民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着力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成为学校的品牌活动、各民族学子成长成才的第二课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小组,统一负责组织与管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遵循“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实行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制,建立了完善的“学校―院系―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校团委―院系分团委”两级审批体系。
二、围绕主题,突出实践特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各高校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总结已有经验,大力发扬优良传统,着力巩固实践基地,积极开拓新的渠道,真正做到社会实践活动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切实做到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清华大学组织开展“我爱我的祖国―祖国万里行”主题实践活动,集中组织600多支队伍、5500多名同学走出校园,投身实践。武汉大学共组建社会实践小分队近800支,深入农村、深入西部、深入基层、走向海外,广泛开展红色教育、社会调研、关爱弱势群体等实践活动。四川大学联系灾区重建实际,紧密贴近学生需求,以“践行科学发展、服务灾后重建、献礼六十华诞”为主题,开展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探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模式。华北电力大学以推动京郊经济发展为核心,重点组织优秀大学生团队奔赴京郊地区,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科技下乡活动。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采取校、院、支部分层立项相结合,个人分散行动和团队活动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发挥特长,点面结合,全面开展暑期学生实践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围绕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大主题,组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策划“世博会宣讲实践活动”、“与世博同行,与城市同发展”等一系列实践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暑期社会实践突出“三结合”,即体验国家成就同奉献社会相结合、创新创业和社会调研相结合、走进企业和体验就业相结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依托外语优势资源,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特色社会实践活动,为服务对象提供高质量的语言培训和外语师资培训。东北师范大学鼓励团队成员形成博、硕、本梯队组合,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研究型社会实践活动。厦门大学组织了“百千万行动”,集中开展专题调研、政策宣讲、社会观察和志愿服务。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各高校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把大学生实践活动纳入整体教育计划,不断修改和完善社会实践政策和制度,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稳定持续全面开展。复旦大学整合原有暑期社会实践、寒假社会实践和双休日社会实践的体系与资源,推出了“全年申请,随时审批”的社会实践日常化管理模式。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努力构建社会实践科学的内容体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安排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东北林业大学、湖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力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把社会实践基地与志愿服务基地、就业实习基地联系起来,通过构建稳固的实践基地,确保学生实践活动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央美术学院、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大连民族学院不断完善考核制度,把社会实践成绩记入学分,作为学生各类先进评比的重要条件,另外,把参加社会实践和学生将来的就业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南开大学推行全员社会实践导师制,聘请政府官员和企业家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学生社会实践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每年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经费列入预算,并积极争取社会资源,已有三十多个企业和机构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社会实践。大连海事大学建立了每日动态上报制度,及时了解学生实践情况,解决突发事件。长安大学为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北京邮电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认真抓好学生骨干的选拔和培训,发挥学生骨干的带动作用,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中山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修订完善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基地建设和评审、项目考评及表彰、奖励等都作了详尽规定,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科学化、规范化、项目化和基地化。同时,实行年度工作评估制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依据工作效果提出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