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大学生为求职而进入最后冲刺的时候,大连海事大学2009届毕业生赵伟正在轻松地准备毕业论文,去年年底他就已经和大连公路工程集团签约。“顺利求职全靠学校搭建的就业信息化平台。”赵伟说。
在就业求职期间,赵伟每天都能收到学校就业中心发送的短信,短信既有招聘单位的岗位需求信息,也有企业进校举行招聘会的信息,最多一天能收到20多条。赵伟说:“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就业信息,学校把毕业生的手机和学校的就业信息平台绑定,对我们找工作很管用。”
在大连海事大学,和赵伟一样,所有毕业生只要登录校园就业网,点点鼠标就能将招聘信息“一网打尽”、动动拇指就能接收“海大就业通”发来的短信,到“就业Q吧”还能直接接受就业指导教师的点拨。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对航运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影响,大连海事大学在就业工作方面转“危”为“机”,率先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打造就业信息化体系,取得良好成效。
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李生君说:“学校打造立体化的就业信息平台,通过建设多功能校园就业网,开拓新的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对接’渠道,为广大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据了解,学校对校园就业网进行四次改版,这一就业网络平台受到毕业生的追捧,目前日访问量约4000人次。此外,学校还开发了“海大就业通”、“就业Q吧”等个性化服务项目。“海大就业通”是利用群发短信息的平台,及时地把招聘会信息发送到学生的手机终端上,更加方便学生了解就业动态。“就业Q吧”在毕业生集中的行业和区域设立,在这一网络平台上,应往届毕业生之间可以彼此交流就业心得体会,也可以得到就业指导教师的在线咨询服务。
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孙忠华只要有时间,就会登录就业平台,回答学生提问。有一次,一个学生向孙忠华谈起自己多次面试失败的经历,显得很失落,孙忠华耐心地开导他,一聊就是2个多小时。最多时,孙忠华每天会和几十个学生聊天,回答上百个就业问题。“尽管很多问题都是重复的,但是,只要学生问了,我都会详细地解答。”
学校还把企业信息纳入到就业平台,注重校企“情感培养”,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大连海事大学对4000余家招聘企业实施“五星级”动态客户式管理模式,建立专业化的客户关系管理平台,研发“五星级”动态客户式管理软件,采取市场营销方法,按企业性质、合作级别专人负责维护,提供相应服务。
该校党委书记王昭翮说:“自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学校把‘保就业’作为中心任务,目前,就业工作已成了学校的‘全员工程’。教授、知名学者利用科研合作和社会声望积极推介毕业生,各院系挖掘校友资源吸纳毕业生,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对每一位学生都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一切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把学校学习实践活动落到实处。”(通讯员 杨莉)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6月13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