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东北大学把促进困难学生就业作为确保
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

  东北大学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就业服务和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把促进困难学生顺利就业作为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重要内容,作为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查找制约困难学生就业的瓶颈问题,采取多种措施破解困难学生就业难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深入调研,关注困难学生就业难点

  东北大学从学习实践活动一开始,就高度重视困难学生就业工作。在学习调研阶段,学校将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就业意向等作为调研的子课题,通过校领导带队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设立“学生接待日”、走访学院、辅导员“一对一”谈心等多种方式对困难学生逐一摸底。通过摸底,学校了解到在尚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中,经济困难学生占19%,自身条件、交流与协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是制约困难学生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部分困难学生为“多困生”,不仅经济上困难、自身条件较差,而且思想负担重、交往能力弱,是毕业生就业难点中的难点。学校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困难学生就业工作,把它作为衡量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实施针对性帮扶,破解困难学生就业难题

  东北大学把促进困难学生就业作为学习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做实事、解难事”的重要举措。学校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在全力推进整体就业工作的同时,统筹考虑,兼顾重点,采取了专项训练、全面辅导、个体咨询、专项资助、特殊推荐等多项措施,对困难学生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学校实施“红烛暖心工程”,通过成立就业指导专家委员会、选聘年轻教师做困难学生的“知心哥哥、知心姐姐”、为每个班级配备就业导师等方式,充分发挥校内专业教师的力量,为困难学生就业提供分类指导与帮助。通过开展“一对一”就业辅导、基层优秀校友典型引路等方式,引导困难学生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价值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来自汶川大地震灾区的毕业生,学校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求职路费补助,组织“自强人生路”主题报告活动,帮助困难学生建立求职自信心。对于自身条件较差的学生,学校依托辽宁省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训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培训,借助“核心竞争力工作坊”,着力打造困难学生的“求职加油站”。对于专业需求严重不足的学生,学校通过“内合外联”、“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采取重点推荐与发挥就业基地、校董及校友单位作用相结合的办法,帮助实现优先就业。

  三、齐心协力,促进困难学生就业见实效

  东北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因校制宜,积极调动全校资源,促进困难毕业生就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困难学生到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支持他们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理学院工程力学专业的教师在“春季双选会”上积极向用人单位介绍专业情况,推荐困难学生就业,用诚意打动了参会的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承诺一次性招聘该专业50%的困难学生。日语系、计算机软件所等系所的专业教师通过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帮助10余名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成功出国留学。目前,东北大学已有91名困难学生落实了就业去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率高出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5个百分点,地震重灾区学生就业率高出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6个百分点。学校表示,要紧密结合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大促进困难学生就业工作的力度,力争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地震重灾区学生一次就业率“双100%”的工作目标。

(责任编辑 张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