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突出传媒特色 创新培养模式

――访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国传媒大学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契机和难得机遇,围绕“改革创新破难题、科学发展上水平”的实践载体,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密切联系学校实际,突出特色,务求实效。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李培元。

  李培元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传媒大学,怎样建设传媒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传媒人才,怎样培养传媒人才”这两个根本问题,把学习实践活动放在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奋斗目标中来思考,放在促进国家广播影视传媒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中来推动,突出和强调“传媒特色”、“实践特色”和“人文特色”。

  办学55年来,学校和广播影视传媒业建立了鱼水相依的紧密联系,也形成了“植根广播电视系统,依托传媒界,面向全社会开放办学”的优良传统。李培元说,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胡占凡来学校作专题辅导报告,使广大党员进一步了解广播影视传媒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沿信息;走访国家广电总局、中央三台,以及北广传媒、浙江广电集团、福建广电局等省级媒体单位,和业界人士共商传媒人才培养大计,既巩固加强与传媒行业的联系、沟通与合作,又深入了解传媒一线对高素质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程”,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修订09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和09版研究生培养方案,进一步研究解决传媒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与传媒业需求的契合度问题,增强传媒教育和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按照中国特色传媒事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落实“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模式,全方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能力上水平,发挥学校在传媒领域的引领作用和在传媒高等教育中的排头作用。

  李培元告诉记者,围绕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精心确定课题,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研。校内召开座谈会100多次,发放调查问卷6000余份,征集学校层面的意见建议1125条。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还认真撰写了11份专题调研报告。在分析检查阶段,按照进一步明确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解决突出问题的思路,学校围绕《实施方案》中提出的7大突出问题,就“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开发资源”、“理顺学科关系”、“健全完善教学和培养质量保证与评价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党的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提出了12个方面的重点问题及有针对性的措施。在为师生员工办“实事”方面,学校还就提高教职工收入、帮助教师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改善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

  中国传媒大学的学习实践活动还十分强调“人文特色”。李培元说,在“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上,学校把彰显师生员工的发展主体地位放在显要位置。一方面,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传媒人才作为根本任务,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既重视学生的学业,又重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办人民满意的传媒大学。针对当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学校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举办就业招聘会110多场次,积极帮扶就业困难学生。目前,学校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比率与往年基本持平,签约率略有提高。另一方面,把教师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突出其办学主体作用,坚持“依靠教师、尊重教师、服务教师”,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规划,制定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意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李培元指出,我们要坚持两个不动摇,一是坚持世界知名高水平传媒大学的建设目标不动摇,二是坚持传媒教育领域引领和排头作用不动摇。要不断深入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开创中国传媒大学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0日

(责任编辑 张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