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立足三峡服务库区 彰显办学特色

――访重庆三峡学院党委书记詹培民

  作为三峡库区腹地唯一一所多科性本科院校,重庆三峡学院将科学发展观放到发展的头等位置,坚持发挥区位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学院党委书记詹培民深有体会地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内涵中发展,在发展中深化内涵。

  据有关数据显示,重庆三峡学院毕业生占库区初中师资的77%、高中师资的58%、机关干部的46%。因其地域的特殊性和功能的特殊性,对库区发展具有“三个不可替代”,即人才培养不可替代、对库区社会发展研究不可替代、服务三峡移民工程不可替代。如何利用这些不可替代的资源,詹培民说,只有准确、合理定位,才能保证高校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统一协调发展,才能激励和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为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而共同奋斗。

  为此,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重庆三峡学院建成学科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综合性大学”的要求,学校提出了“立足三峡,服务库区,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发展,以改革求活力,以特色树形象”的办学思路。

  詹培民说,科学发展观是指导高校稳步发展的行动纲领。重庆和库区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要发挥知识技术优势,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以科技攻关、科研合作、技术咨询、专业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在科研方向上继续突出“三峡”特色,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以秉承开放、服务的理念增强在全国同类学校中的竞争力。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重庆三峡学院大力推进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师聘用、学校管理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校内服务制度改革,使得各项工作逐渐适应了学校的发展定位,形成了强大的合力。“要按照市场化的思路、国际化的眼光、现代化的理念,实现工作思路的新突破。”詹培民说。以学科建设为例,学校根据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构建了适应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学科研究体系,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新增了建筑、工商、化工、生物等最能适应三峡库区移民、三峡环保等方面的急需专业。建成了国内资料最全的三峡库区资料信息中心,为研究三峡移民的后期扶持和进一步发掘三峡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开放办学上,詹培民说:“我们敢于突破陈规,坚持把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道路,较早地实现了走出国门办学。”据悉,学校在美国丹佛社区大学开办孔子学院,与国内多所大学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的20余所大学建立了互派教师、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等合作机制。

  就和谐校园建设中学校进行的一系列积极探索,詹培民说,在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上,一方面是大力挖掘办学资源,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峡库区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知行结合,实践教学一条线,提高学生的认知、实践和创新能力,采取各种措施确保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形成了以文、理为主,工、经、管、法、史、教、农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上,学校坚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并重,坚持科学研究为三峡库区服务。组建了“教授博士三峡库区服务团”,100余名教授、博士定期深入库区开展科技服务,有200多项研究成果和建设性意见被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采纳,部分转化为成果。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上,学校在加大校园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从2004年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学校以服务师生为宗旨,每年为全校师生办10件实事,关心教职工的健康,每年为全体教职工提供免费健康体检;设立10万元创业基金,为学生创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这些务实的工作,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人才支持。

  谈到下一步的学习打算,詹培民说,要继续结合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结合建设综合性大学的实际,进一步深化学习实践活动主题。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为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作更大贡献。(记者 胡航宇)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