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众所周知。
但是,只要你是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学生辅导员皇晓东的学生,只要你被皇晓东“惦记”上了,你的就业也许就不再是难事――从1998年自主择业开始,10年来他已累计为3000多名学生找到了较满意的工作,他所在的土木工程学院,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其中2003年、2004年分别高达100%、99%。就在记者采访时的2008年12月中旬,土木工程学院的657名应届毕业生,已经正式签约的有200多人。“班上27人,除两个考研的同学外,全签了。”路桥2班学生程文彬高兴地说,他自己已经签下了广西路桥集团。
10年帮助3000多名学生就业,皇晓东何许人也?
有了副高职称,他却主动申请当辅导员
28年前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的皇晓东,走进原湘潭工学院的时候,担任的工作是专职教师,“作为一个教学名师,评教授应该没什么问题。”同事们这样评价皇晓东。
但是1998年,已经做了10年班主任、有了副高职称并已44岁的皇晓东,主动申请当学生辅导员。“这么大年纪了,还当什么辅导员?学生事无巨细都会找你,很麻烦的。”有人劝他。“没办法,就是喜欢学生。”皇晓东说。
因为喜欢学生,皇晓东的家,成了学生们的“公共食堂”,皇晓东的钱包,也成了大家的“小金库”。学生们对皇晓东的称呼也由“老师”“哥们儿”,变为“父亲”。“大学里您一直像父亲一样关心着我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以后您有机会一定要来女儿家里住住,让我尽点做女儿的孝吧!”有学生这样留言。
只要有用人单位信息,他都会不顾一切找上门
关注学生就业,始于1995年皇晓东担任地质专业班主任时。考虑到学地质工作难找,皇晓东给他们加开了“市政工程”和“计算机”两门选修课,没想到大多数学生就是凭借这两门辅修课找到了工作。
担任辅导员后,帮助学生就业就更顺理成章地成为皇晓东最重要的职责。
“只要听到有任何用人单位的信息,我都会不顾一切地带着学生或学生的资料找上门。”皇晓东说。他递给记者几大本厚厚的名片夹,里面有上千个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联系方式,“经常联系的有五六百家单位,保持最佳关系的有100多家。”几年下来,皇晓东跑遍了除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吉林之外的全国各地,来回辗转参加了上千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走访了四五百家用人单位。2008年11月30日,他去广西参加校友会,在会上就想方设法动员几位老总校友,让他们“帮助学弟学妹们就业”。记者采访时,皇晓东推荐去应聘的6名学生,已有5人应聘成功,当天还有3名学生前往广西应聘。仅2008年,他就联系用人单位到学校进行了40多场招聘会,这还不包括他用电话、邮件等方式联系到的就业岗位。中铁五局2008年原计划在湖南科技大学招10多名学生,通过皇晓东现场进行恰当的推荐和耐心的说服,增招到29个。
皇晓东说,最开始是通过信件,后来是通过电话联系,在家里,他常常是手机、小灵通、座机3个电话同时用,只要出门就随身携带3块手机电池备用,“逢年过节,接电话接得嗓子哑手臂酸。”他打开手机,记者看到,里面储存的电话号码有2000多个,收到的短信记录是4479条,回复的是1845条。“这还是最近一年多的记录。”他说。他还让学生帮着申请了3个QQ号,“加为好友的有3000多个”,这些好友,既有学生,又有用人单位的,当然,更多的是学生与用人单位合二为一。每天只要一上网,要人的,要工作的,众多信息滚滚而来。“我就像个二传手,这么传一下,彼此都满意。”
“天天为学生奔波,自己的职称论文都没顾及,后悔不?”采访中,记者问1994年就已是高级工程师的皇晓东,他说“毫无悔意”,“高校多一名教授,和多一名一心帮助学生就业的辅导员,我不认为后者的价值就小一些。”
“五心”换回用人单位信任,也了却家长一大心病
一名普通的高校辅导员,用什么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任?
“凭的是‘五心’。”皇晓东说,热心,爱心,细心,诚心,责任心。“五心”可以换回“五赢”:学生找到工作,家长了却一大心病,用人单位招到合适的人,学校就业率提高,自己心情舒畅有成就感。
最开始找用人单位,皇晓东主要靠学生,可学生资源毕竟有限,“关键还是靠自己以诚待人。”皇晓东说。多少年来,只要一听到有招聘会的信息,皇晓东就会像弹簧一样地弹起来。在几乎每一场招聘会上,他都会将学校的资料、学生们的简历攥在手里,展台前、电梯口、饭桌上,都是他推荐学生的场所。“有的单位说我们学校没有名气,有的说不要女生。我一听就着急。他们要喝酒,我就陪他们喝。其实我喝不得酒,但是为了学生,有时我也不得不违例。”
有一次,解放军二炮在湖南师范大学开招聘会,二炮原本没有在湖南科大要人的计划,但闻讯赶去的皇晓东软磨硬泡,又在门外足足等了一下午,终于赢得招聘人员的信任,他们最后请示上级更改招聘计划。
后来二炮一行23人来到湖南科技大学组织了一场专场招聘会,录取了近百名学生。一位参与招生的军官动容地说:“老师这样辛苦为学生找工作,您是我见到的第一位。我代表部队和学生感谢您!”
知道皇晓东专注于学弟学妹们的就业工作,那些毕业后的学生都主动与老师联系。分布在各行各业的学生们,只要知道哪个单位出来招人,都会以各种方式第一时间把信息告诉皇晓东,直接或间接帮助老师找用人单位,或做用人单位的工作。长此以往,以皇晓东为原点,形成了一个由校友广泛参与的潜在就业信息资源网。
“即便有用人信息,但学生中总有差生或能力不太强的,这些学生怎么帮他找到工作呢?”
“总有适合他的岗位。”皇晓东这样介绍自己的学生,他说这并不是王婆卖瓜,他熟悉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喜好和习惯,所以他能因材推荐,给每个孩子找到合适的岗位。就在记者采访时,他还成功地推荐了一个学生就业。本来这个学生成绩不好,文笔也不行,离对方所要的“文秘”差距较大。“他计算机不错,人也勤快。公司的网站做得比较简单,不正好需要这样一个人吗?”企业采纳了他的建议,这名学生的就业协议就真的签下了。
皇晓东的人格魅力,和他推荐的学生在各个单位的优秀表现,使他和许多单位建立起深厚的互信关系。有时学生的推荐表和就业协议书来不及盖公章,只要有皇晓东的签字确认,就能被用人单位认可生效。他每年要给用人单位发信函200余封,给自己的校友、毕业生打电话数以千计,并通过电子邮件、QQ、短信等各种方式,密切关注着就业动向,收集就业信息。
“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听到学生们就业了、干出成绩来的消息。”皇晓东翻着那些通讯录、留言本、合影,像个孩子似的开心。他说,自己这样帮学生,也有回报:身无分文,可以走遍全国。“哪里都有学生接待,哪里都有我的儿女。这就是我的追求所在,就是我快乐和幸福的源泉。”
“如今高校一些教师追求的是科研和职称,像皇晓东这样十年如一日,在坚持教学、当好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之余,一门心思为学生找工作,精神确实可贵。”湖南科技大学校长田银华说。(记者 李伦娥 章仙踪 通讯员 何频 张志兵)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1月4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