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这里的舞台挺大的

――记女硕士“村官”刘方慧

  刘方慧本是一名农家女,父母省吃俭用供她上学,就是想让她“鲤鱼跳龙门”,将来有个好前程,不再种农村那二亩地。刘方慧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2004年从莱阳农学院本科毕业后,考上安徽农业大学研究生,2007年拿到硕士学位。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是:女硕士刘方慧却又回到了老家,当起了“村官”。

  “我原来的理想是进一个植物研究所之类的机构。”刘方慧所学的专业是“植物保护”。刘方慧曾在北京和合肥联系了两家单位,“我权衡了一下,虽然当‘村官’工资少了点,但我觉得当‘村官’并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2007年8月,刘方慧作为山东省“三支一扶”的一员来到家乡,目前的身份是胶南市大村镇河北村的党支部副书记。让刘方慧感到幸运的是,在这里,她所学的知识有了施展的舞台。当时,镇里决定发展蘑菇和黑木耳等食用菌。“大学生在我们基层很缺,一定要充分利用。”大村镇党委书记毕吉锋说。就这样,刘方慧又有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大村镇黑木耳种植基地技术员。在这里,她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距离镇政府不远的一个院子门口,赫然挂着“大村镇食用菌黑木耳实验基地”的牌子。刘方慧的实验室则是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平房,推门进去,满满堆放着圆柱形的食用菌棒,整齐地摆放在一层一层的架子上。“条件有点艰苦。”刘方慧边说边用铁铲往炉子里添了几块煤,“不过总算有了自己的实验室。”

  除了工作和照看实验室,她还坚持科研,买木耳培育的专业书籍看,根据木耳生产环节中的技术要点和注意事项,结合具体实例,编写出了2万多字的《黑木耳生产实用技术》,在镇政府聘请专家修订之后,财政出资印刷了2000多册,免费发放给种植户。

  刚开始,村民对这位文静、戴眼镜的大学生感到不解和惋惜,“大学生在农村能干啥?十几年的学不是白上了?”村民种上食用菌之后,对刘方慧开始刮目相看,“以前种小麦、玉米之类的,一亩地每年最多收入两三千元,现在种食用菌一亩能收入一万多。”

  身为技术指导员的刘方慧天天骑着电动车到地里转悠。赶上灭菌时,她会一熬一个通宵,教村民们如何把握烧火时间;接种期间,她就把接种室当成传授技术的“教室”,跟种植户们同吃、同劳动;大田管理期间,她要指导种植户把握好喷洒的水量……如今,刘方慧无论走到哪个村庄,都会有村民热情相邀:“闺女,来家里坐坐吧,尝尝咱种的蘑菇!”

  “刚来时确实想把这里当成一个跳板,但现在我很想留下来。”刘方慧说。

  2008年12月,作为优秀大学生“村官”代表,她参加了由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座谈会。“很多人问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上了那么多年学,再回到农村,是不是一种知识浪费?”刘方慧说,“我觉得找工作不是找与自己‘天之骄子’相称的位置,如果不能够摆正自己心态的话,就很难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我所学的知识不但没有浪费,恰恰相反,我觉得在这里的舞台挺大的,镇里领导很看重我,老乡也很看重我。”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2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