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三大战略建言大学生就业

――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

解艳华 

  就业危机与“人力资源危机”

  “职场上存在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大量学生找不着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找不着适用毕业生,这反映了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本来专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的,无论是高职、本科、还是研究生都是要培养职场上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只是不同学校具体培养目标不一样。”查建中认为“就业危机”由来已久,只不过此次经济危机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凸显出来,根本的问题不是人才过剩,而是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我们应把目光聚焦到高等教育改革中来。

  据麦肯锡对89家跨国公司的调查,5年内,外企(约28万家)在中国需要75万名大学毕业生,约占同期中国大学可提供优秀人才的60%,这意味着只有40%的高质量人才为广大中国民族企业(约850万家)服务。

  未来3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7.5万名能在国际环境下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现在中国只能提供3000~5000人;中国每年需要软件人才50万人,这个数字还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但中国的大学每年只能提供20万名IT专业合格毕业生。

  然而,2009年全国有610万高校毕业生,加之之前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大概有700多万大学生正经历“就业寒流”的袭击。

  高等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培养目的

  “就业问题是扩招10年来最大的问题。有人将‘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对立起来。其实,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和素质,没有一个产业、行业、企业或者单位要求员工只具有专业技能而不具备职业素质。”谈起现在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市场脱节,查建中有些激动。

  查建中说,40年前他读清华大学时,清华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但是现在却几乎没有人敢这么说甚至不屑这么说。“大学认为自己培养的是高级工程师,但是连老师自己都没有工程经验,怎么去培养工程师?由于脱离工程实践,工科大学定位的另一个极端是只能培养工程师的‘毛坯’,而不能培养出产业需要的工程师。”

  “大学的定位就是为职场培养合格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满足产业的需要,才能根本解决就业问题。否则就像生产出来的残次品,工厂里堆积如山,而顾客手里却买不到产品,人才也是一样。”

  查建中认为,就业已经成为测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晴雨表”,“如果不把就业当作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我们一定办不好教育。”

  “比如我们对发射的卫星进行控制,一定要测量卫星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状态指标,与目标进行比较再反馈回来进行控制,让它逐渐接近目标,如果不测或者测不准的话,就无法控制其达到目标。教育的目标就是为职场提供合格的人才,把毕业生就业能力通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测评准确反映出来,再和职场需要能力对比,把差距反馈到教育过程中进行调整,然后才能逐渐接近目标。不对毕业生就业人才市场进行评估或评估不准,都不可能找出正确的改革改进措施来纠正教育的偏向,甚至会误导教育的改革发展。很多大学给出的高就业率统计,不仅有很大水分,甚至造假,实际上根本没达到。不能给出正确的信号无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革教育,长期下去,是很危险的,会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到国家安全。”

  工程教育三大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国际化”

  “工程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反映在毕业生身上,用人单位对此有深切的感受。”查建中告诉记者。

  全球最大的农业机器制造和供应商JohnDeere公司中国总裁在“北京机械工程教育论坛”报告中评价中国工程师时指出,中国工程师缺乏实践经验,对于企业文化接受和认同慢,缺少决策的能力,缺乏交流技巧,英语表达不流利,工作效果差;另一位就职跨国公司的老总在比较欧洲和中国毕业生和实习生时说,欧洲工科刚毕业的学生甚至比中国有三五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能力还强。

  “中国拥有庞大的工科学生数量和很高的工科学生比例,拥有世界上最广大的优秀工科生源,为什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质量却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呢?”

  “中国高校的培养目标脱离社会需求,轻视就业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严重的误区。所有的专业教育都应该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查建中认为,应该为专业教育的“求职导向”正名,在办学机制上,中国的工科高校大多是“关门办学”,缺乏产业和社会的沟通互动。

  查建中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与许多大学教授不同,他不仅有深厚的工程教育理论功底,还有着十多年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这一点,让他不仅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而且深知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过程的“症结”所在。查建中教授从教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工程教育改革。2005年开始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四年来,他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做中学”、产学合作和国际化。

  “这三个战略,每一个都不是我创造的,但是把三个战略作为改革的整体方案,是我提出的。”查建中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三大战略的思路和整体构架。

  “‘做中学’、产学合作与国际化三个战略是一个有机整体。‘做中学’是教学方法论、产学合作是办学机制、工程教育国际化是人才培养目标,三者涵盖了工程教育的主要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做中学”只有通过产学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全面地实现,同时产学合作教育也需要以“做中学”方法论加以实施。“做中学”必须建立在产学合作的基础上,因为学习的目标成果必须符合产业的要求;做的“项目”主要来自产业,而不是学校实验室;教师必须具有工程背景和经验,或邀请产业工程师任教(“双师型”),才能通过“做中教”实现“做中学”;学生的能力只有在工程实践中得以实现,产业的评价才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评价。

  在实施上述两大战略的基础上,查教授和有关专家引进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家大学发起并联合开发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操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以工程项目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把职场环境引入到学校作为教育的环境,让学生以主动实践和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做中学”和产学合作只有在国际化背景下才能保障中国工程教育具有前沿性和国际竞争力。国际化的本质是要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它应包括:国际产学合作,使学生具有国际产业经验;在校园里建立国际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了解多元文化、与不同国家留学生交流沟通与合作;国际交流合作,使学校领导和教师形成国际化视野、能力、水平。

  查建中教授所在的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在本科培养方案上,构建了“2+1+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基础教学两年,包括校内时训8周,主要由校内教师完成;专业教学1年,主要由企业教师完成;企业带薪实习1年,由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该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量在所实习的公司直接就业。

  “工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形成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企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安排课程体系;把企业的环境引入学校,作为教学的载体和平台。关键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考。”

  如何应对眼下就业危机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查建中教授也提出了自己几点建议。“作为一种补救,当下最关键的是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根据企业的需求改进知识和技能。另外,毕业生在择业观上要改变,不要挑肥拣瘦,先就业再择业,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对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

  查建中教授还举例说,他的一些朋友现在在国外发展很好,可是之前在国内都吃过很多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的甚至在青海、宁夏、新疆等偏远地区工作很长时间,“择业观一定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下子要那么多的报酬,只挑大城市就业,也不见得自己做老板就是好,给别人打工也是创业。人的一生变动很大,发展的潜力也很大,只要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坚持学习和积累,总可以由小到大发展起来的。”

摘自:《人民政协报》2009年2月25日

(责任编辑 张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