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大学生陈威涛的非典型就业选择

  这个学期将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法五(一)班的陈威涛最后的学校生活。19日下午,在清华大学大学生公寓,立志到基层工作的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准备3月22日江苏“选调生”的考试。

  “选调生”是指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人选进行重点培养。

  陈威涛高中入党,是法五(一)班的党支部书记,还在清华大学法学院从部员到部长一直做到了学生会主席。这次江苏计划选调300人,清华大学去年年底有30名学生获得考试资格。

  记者查看了江苏此次选调生的规定,“选调生分配到乡镇、街道工作,分配去向根据地方对人才的结构需求由省委组织部在全省范围内统一调配。选调生分配到地方后,试用期一年,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公务员登记和任职定级。”

  陈威涛说,“我在农村长大,所有的农活儿,插秧、施肥,我从小都会干,我跟村里每户人家都相处得很好。在农村,我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感觉。我很乐意和村民打交道,我相信我能融入他们。”

  到农村去工作,陈威涛并不只凭着对农村的情感冲动。他告诉记者,他平时爱看曹锦清所著《黄河边的中国》这样中国农村纪实的书,喜欢阅读贺雪峰这样研究农村问题专家的文章。谈到清华大学每个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陈威涛很是开心。在清华的这几年,他去过湖北咸宁,跟随当地的派出法庭,到村子里送文书,协助调节夫妻矛盾。他还去过陕西宝鸡,了解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他还和同学们一起到云南……“参加社会实践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更加了解中国基层。”

  陈威涛也矛盾过。留在城市做白领,生活相对要安逸轻松很多,而且物质上也相对丰富。现在陈威涛在北京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一家律师事务所,还有一家是证券公司,待遇都很高。“但我觉得就业对应的是生活、生存,而择业对应的是事业,如果只是找一份工作,那不是我真心想做的事业。”

  正因为自己曾经矛盾、挣扎的经历,2月12日,陈威涛在中南海参加座谈会时,才向温家宝总理提了这样的建议:希望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政策能切实落实好。而这不仅在于政策本身的好坏,还在于政策能否正确执行,在于毕业生能否正确理解这些政策,转化就业观念。

  到中南海参加座谈会,陈威涛把这也看做自己接受教育的一课。在座谈会上,温家宝总理听取了陈威涛的建议,感慨地说:我大学毕业时希望把所学地质专业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要求到西藏工作。后来被学校留下来做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我还是要求到西北工作,在城市里怎么干地质呀!大学生要把找工作和干事业结合起来。

  陈威涛说,总理的经历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坚定了自己到基层工作的理想和信念。“我觉得我的选择没有错。”

  陈威涛说,政府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等,这都需要毕业生自身观念的转化。他说,毕业生就是要到国家需要的岗位建功立业,不要抱怨社会,不要抱怨金融危机,承担起对自己、对国家的那份责任。清华大学对毕业生提出“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的价值观和择业观,陈威涛说自己非常认同。

  这次到中南海参加座谈,陈威涛见到一个来自基层的民警。当温家宝总理问民警:现在你的区域内所有的人都能叫出你的名字吗?他回答,现在我能叫出所有人的名字!陈威涛说,“我觉得那是一种境界!我希望自己也能达到那种境界。”

摘自:《人民政协报》2009年2月26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