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回乡创业7年,他不仅热心教农民科学种田,还创办协会帮农民增收――

大学生棉农陆俊吉

陆俊吉在田间鉴定土壤。梁伟摄

  如今,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乌图布拉格镇,农民“傍”协会已成风气,这股风气是由一名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青年农民陆俊吉带动起来的。这里的农民“傍”上的协会,名叫乌图布拉格镇棉花种植管理服务协会,由陆俊吉创办。

  谈到自己一手创办的农民棉花协会,陆俊吉自豪地说:“如今,因为有了这个协会,广大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抱成了团,打通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尝到了科技的甜头,扩大了生产经营的规模,降低了生产与流通的中间成本。这个协会已经成为帮助农民增收的有效组织了。”

  “青春意味着拼搏,我要回乡创业!”

  现年27岁的陆俊吉有个称呼叫“科技示范户”。2001年,陆俊吉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进入新疆农科院综合实验场工作。2002年,年轻的陆俊吉作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放弃新疆农科院的优厚待遇,回乡创业。“青春意味着拼搏,意味着奋斗,意味着慷慨和激昂。”这是陆俊吉对青春的理解。

  从被乡亲们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毕业生,到一名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陆俊吉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角色转变。“我是学农业的,当然只有在这个领域才能发挥所长。”回到家乡后,陆俊吉真正当起了农民,每天起早贪黑,在田间忙活,白净的脸庞被炙热的阳光晒成了泥土的颜色。

  刚回到农村,镇里的棉田就暴发了棉铃虫害,几个农户找到陆俊吉,希望他能帮助他们。陆俊吉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提出了解决方案,很快把这几个农户的棉铃虫害解决了。之后,在几次棉铃虫害暴发前,陆俊吉都预测了发生虫害的时间,指导农户有效防治,得到了农户的称赞和信任。就这样,他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带领一批青年农民领种科技示范田,很快在当地农村掀起了一阵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过去,我不知道什么叫科技种田,也不重视科学技术,后来在陆俊吉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开始利用科技知识种植农作物,发现与过去的土办法就是不一样。”农民王红军说。在陆俊吉的努力下,短短两年后,当地农民的农业技术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土壤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等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让棉花增产、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让更多农民学会科学种田

  在自己富裕起来的同时,陆俊吉想,怎样才能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们致富,让更多的人体会到科学种田带来的益处。

  通过调查了解,陆俊吉发现农民在给棉田施肥时,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二胺、尿素上得越多越好,而事实并非如此。2004年,陆俊吉建成了博乐市第一家农民实验室,从中国农科院引进了土壤速测仪,进行相关的病虫害检验和简易肥料化验工作。通过测土配方或平衡配方等方法,对群众进行施肥指导。

  为了更好地服务当地农民,当年5月,在博乐市和乌图布拉格镇政府的帮助下,陆俊吉成立了棉花种植管理服务协会。“有了这个协会,服务农民就有了平台。农民前来咨询产前、产中、产后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协会深受会员青睐。”陆俊吉告诉记者。

  “吸血的是蚜虫,放火的是红蜘蛛,要命的是棉铃虫。”这是当地农民对三种危害棉花的害虫的形象说法。

  陆俊吉的棉花协会成立后,他教会棉农仅仅用一个3元钱的盆子放上性引诱剂,就把这三种害虫消灭了。陆俊吉还建起了棉铃虫监测网,根据测报点棉铃虫蛾量多少的测报数据,就可确定出棉铃虫的产卵高峰期,这样适时进行药物防治,效果极佳,每亩可增加产量9公斤。

  村民伍朝文种了160亩棉花,虽然他这块地属高产区,但受病虫害影响,每年亩产量也就300公斤。2006年,协会在他地里建立了3个病虫害测报点,告诉他何时防控,何时打药。结果秋收时,每亩产量达到了350公斤,增产7至8吨,增收4万多元。

  创办棉农协会帮助农民增收

  这两天,陆俊吉特别忙,一天工作10个小时是常有的。他正忙着用自己开发的“配方施肥2006”为当地的农民进行施肥配方。“科学施肥是最重要的,过去这个问题我们只能靠自己的经验,现在有了这个软件,施肥配方就可以科学进行了。”农民马金山说。

  乌图布拉格镇党委书记王文兴告诉记者,通过陆俊吉创办的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充分发挥,农民采购农资享受便利、交售棉花有了绿色通道、售棉有了售后的二次返利、贷款时得到了优先照顾……陆俊吉的棉花协会解决了“一人办不了,一家办不好”的事,成为农民的“贴心人”。

  “农民增收靠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是不现实的。”已经十分了解农村现状的陆俊吉告诉记者。2007年,陆俊吉提出在镇里实施“3―3―3―1工程”,即青年农民中30%种植农业、30%发展畜牧业、30%依托服务业、10%以搞活外贸为主,得到镇里的大力支持。这个思路拓宽了农村青年增收途径,为农村青年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在陆俊吉的带领下,乌图布拉格镇棉花种植管理服务协会日益壮大。目前,陆俊吉的棉花协会会员由当初的5个村31人,发展到现在的20个村436户,几年来,帮助农民总增收达100多万元。

  棉花协会壮大了,农民增收了,陆俊吉的名气也大了。他原来的工作单位新疆农科院综合实验场打来电话,希望陆俊吉回去工作,这已经不是实验场第一次给他打电话了。实验场告诉他,他离开单位时递交的辞职报告,单位领导一直没有在上面签字呢,等着他回去;博乐市招商局也向陆俊吉伸出了“橄榄枝”,希望他能去工作;还有的企业也给陆俊吉发出邀请,提出丰厚待遇。面对众多机遇,陆俊吉一一婉言谢绝了。“我要留在这里,这里的农民需要我。”陆俊吉说,“在农村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我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我庆幸当初回乡的决定,我珍惜我拥有的别样人生,在农村创业,我不后悔!”(记者 蒋夫尔)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5日

(责任编辑 薛丽华)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