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精神,大力宣传高校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科技人力资源建设,以科技应对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情况。4月17日,中央新闻采访团赴北京科技大学进行采访。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安全服役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制氧系统研制与应用”、“岩土工程特大塌方预防与治理综合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基础及材料性能特征研究”、“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的研究”等大批科研成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详细内容>>
冶金工程研究院构筑科技创新平台,引领行业创新前沿。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建校,初衷是为解放以后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培养人才。学校原隶属于冶金部,1998年划转教育部直属。学校充分认识到,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水平、看优势、看特色。行业高校要在特色上做文章,为行业产业结构调整作贡献;要调整科技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变到强调技术的集成和成套,在继承基础上为行业服务;要抓住机遇,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整合学科优势,打造行业的创新平台,促进联合共建,坚持有特色行业高校发展之路……详细内容>>
教育部与四大钢共建北科大,发挥技术创新源头作用,与冶金企业开展全面合作。
2004年,教育部与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四大公司签署协议,决定共建北京科技大学。
2005年5月,与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确立了伙伴关系。
2005年9月,与首钢总公司共同组建长期合作的“首钢总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汽车用钢联合研发中心”。
2006年1月,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举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北京科技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
2006年10月,与上海宝山钢铁集团与北京科技大学在京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详细内容>>
同时,学校抓住与四大钢共建这的契机,积极寻求扩大战果。搭建了一个钢铁冶金新技术、共性技术的交流平台,建立与钢铁企业定期沟通联谊的渠道,筹建了“北京科技大学-钢铁企业科技合作组织(简称钢合组织)”……详细内容>>
北科大与广东省签定合作协议,强强联合共推产学研合作。
2005年,我们在对广东地区重大技术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归结了四个双方最具前景的合作领域,即钢铁新流程新技术研发,金属材料加工新技术研发,材料服役性能评价与防护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
2006年,我们先后在广东合作成立了四个平台,即:行业发展平台―广钢-北京科技大学联合研发中心;高技术研发平台―北京科大-香港科大联合研究中心;应用型研发平台―广州中科院工研院北京科技大学材料与加工技术研究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北京科技大学佛山研究院……详细内容>>
设立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解决科研与工程转化脱节的问题。
成立于1996年的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利用自己研发的技术和多年的技术积累帮助企业迅速的掌握高性能产品的生产方法和工艺技术诀窍,创造出更大的效益。解决了“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应用”、“国产轿车用钢的开发与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重大装备国产化”等多项技术难题,承包了国家“西气东输”项目中厚板厂生产X70管线钢板的加速冷却生产线的工程。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降低了引进技术的成本,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提供了一个渠道……详细内容>>
变压吸附制氧技术产业化 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
高海拔制氧技术产业化成果应用于青藏铁路建设,为青藏铁路15万建设大军高原病零死亡奠定了技术基础,现已推广至青藏铁路火车站、拉萨和安多等地的施工,以及青藏高原水利建设、输变电工程等工程。其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系列成果成功应用于家用、车载、便携和高原制氧设备,形成了微型制氧机相关部件产业链,有力地促进了民族气体设备产业的发展。产品销及美国、日本、韩国、瑞典、土耳其、印度、台湾等地。该技术成果目前已产生了新增产值19.1亿元,新增利润12.87亿元,为国家创造了3087.77万元外汇的经济效益……详细内容>>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