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2009年教师节特别报道

在历史研究中留下精彩一笔

――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史革新

  史革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60年平凡人生,27年教书育人,他把自己全部的光与热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学生眼中,他是在讲台上神采飞扬,教知识、更教做人的师长。在同事眼中,他是任劳任怨、宽厚待人、勇挑重担的勇者。在妻子眼中,他是一个醉心学术研究、痴迷工作的“老顽固”。

  2009年仲夏,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榻上的他挂念的是学生的毕业论文需要修改,科研课题还没有顺利结题……他把自己的血肉之躯化为特殊材料制成的师魂,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得知他不幸去世,同事们痛惜地说:他是被累死的!学生们说:史老师的不朽师魂活在我们的心中!

  传道,诲人不倦

  对学生,史革新倾注了满腔的爱。“你们就是我的孩子”,这是史革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史老师对我们像对孩子一样疼爱。”硕士生方婉丽回忆,她做《马君武早期进化论思想初探》论文时,一时找不到相关的古籍资料,非常着急。这时,有人推荐她找史革新老师。史老师看了她的论文初稿后,先后指导她对论文进行了6次修改。

  张凤是史老师的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他做《琅威理与北洋海军建设》的研究课题时,与史老师有一次“激烈”的冲突。由于个人的情感倾向,他在文章中严厉批评闽籍的北洋海军军官,认为琅威理在北洋海军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这一观点被史老师评判为矫枉过正,但他坚持认为老师批评得不对。史革新老师不厌其烦,通过查阅各种古籍资料,写了近3万字的意见,终于以历史资料为证,帮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

  “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这是史革新做人的准则,他以一种平凡的方式塑造了令人景仰的卓越。

  治学,图书馆坐穿

  史革新常说,历史学是权衡是非,臧否人物的学科。史学研究者一定要有把图书馆坐穿的精神。

  大学时代,跑图书馆、泡图书馆、坐图书馆是史革新的生活常态。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论薛福成的思想发展》,还在当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他曾把《资本论》反复看了三遍,四年时间修完了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在1981年取得了硕士学位后,被留在了北京师范大学任教。

  1986年,史革新阅读了大量晚清理学的相关资料后发现,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清代尤其是晚清理学缺乏研究。于是他选择了晚清理学研究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从此,他便把自己埋在图书馆古籍阅览室的故纸堆里,在散发着霉味的线装书中一条一条地查找,对晚清理学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著述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理学研究本来就是冷门研究,史革新一干就是近6年。终于,当他的博士论文专著《晚清理学研究》问世时,他的导师龚书铎先生以及中华书局的李侃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胡绳武教授、清华大学的刘桂生教授和钱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教授和张守常教授等均对其给予很高评价。专著很快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影响,该论文还获得了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史革新在科研方面,擅长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学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著作1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深受学界同行的关注好评。对此,他的同事说:“史革新老师非常醉心于科研,他甚至把别人吃饭的时间都用在了科研上面,出了这么多成果理所当然。”

  信仰,生死不渝

  史革新是党的历史的研究者,也是党的理论的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承者。

  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通过几十年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史革新教授深深地体会到:在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指引中国走向繁荣富强。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仰,他一直把学习、研究、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当成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每一次研究生面试,史革新都要询问学生有没有阅读过马列著作。而他对于马列著作甚至熟悉到哪一篇章讲了哪些精辟的话。

  每当党中央提出新的思想理论观点,他都及时学习研究,并很快就有论文发表或专著出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后,他立即投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弘扬民族精神”课题的研究,发表了《弘扬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一系列论文,编写了《民族精神教育读本(中学版)》一书,被作为全国中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推广。

  2008年,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听完报告后,史革新连夜写了《不折腾的现实意义》一文,同时作为专家在校内纪念活动上发言,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共鸣。

  史革新曾两次荣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2009年又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十佳共产党员”。他担任历史系党总支书记期间,被师生们评为“党支部的知心人”。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他吃住在学校,每天都去学生宿舍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一个都不肯漏掉。

  同事王开玺说:“史老师是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始终坚持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忘我无私的精神和高尚的师德。”

  生命,无悔乐章

  超负荷的运转,透支了史革新的生命。

  早在2000年,他的身体便开始亮起了红灯,常常恶心、呕吐。妻子多次要陪他到医院检查,他却总是推脱:有开题报告会、有毕业答辩、有读书报告会……

  实在顶不住了,他就吃点药,在校医院打点滴了事。学校的校医对他也很无奈,每次劝说他去做检查,都劝不动,有时连学校的体检他也因为工作繁忙错过了。

  2009年仲夏,食道恶性肿瘤无情地夺走了史革新的生命。他的妻子肝肠寸断。她多想让这个结果再迟一些到来啊!她知道,他是那么的“顽皮”和“入迷”,吃饭从来都要催他好几遍,饭总是凉了再热,热了又凉。她和孩子十几年来不知道史革新晚上是几点睡的。每当她睡一觉起来,书房的灯还总是亮着。她恨自己没有强迫他早一点到医院去。

  他的同事心痛万分。近几年他先后开设五门课程,指导博士生21人、硕士生18人。院里的同事说,史老师太辛苦了!他一个人承担了相当于3到5个人的工作量,大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最后肯定都是史老师去做!

  他的学生泪流满面。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史革新忍受着手术后放疗的折磨,还在为学生着想,为学生就业写推荐信。在化疗期间,做手术之后,他依然拖着残弱的身躯伏案审阅毕业生的毕业论文,看了将近100万字。

  史革新以顽强的毅力、豁达的态度、扎实的工作赢得了同事、学生的尊敬。他用“上好每一节课”的朴素信念诠释了教师职业的深刻内涵。他坚守自己的理想,坚守对师德的认识,坚守对生活的热爱……他以平凡的坚守,不倒的师魂,诠释了教师是什么,教师该怎样去做。(记者 姜乃强 通讯员 祁雪晶)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3日

(责任编辑 刘忆)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