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得以均衡发展,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拥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贵州遵义红花岗区万里小学党支部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创新“支部+X”模式,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支部+爱心辅导”。由于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其子女也经常跟着流动,导致他们经常缺课,成绩不理想。学校每位党员老师定点辅导2~3名农民工子女,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学习辅导。如六(3)班陈秋吉同学,父亲是外来务工人员,整天忙于维持生计。由于长期缺少父爱,陈秋吉同学性格比较内向,行为习惯较差,成绩一直不理想。班主任黄晓敏、数学老师毛天凤多次想通过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均无果;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对陈秋吉同学进行家访,进一步了解他的学习环境以及生活条件。通过家访,得知陈秋吉同学的母亲没有工作,全家6口人仅靠他父亲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经济较为困难,再加上放学后,他还要帮助照顾弟妹,根本无多余的时间学习,所以成绩一直很差。为了能让陈秋吉同学和其他孩子一样正常学习,毛天凤老师易然放弃自己的休息日,主动到他家去给他辅导功课,为他带去一些学习用品;班主任黄晓敏老师也时常从生活上给予他关心和帮助。后来,在黄晓敏、毛天凤及花玉霞老师的共同帮助下,陈秋吉的成绩大有起色。赢得了老师和家长的称赞。在今年的毕业考试中,他的语文获得了72分,数学获得了96分的好成绩,现就读于遵义市六中,如今,学校领导老师仍时刻关注他的成绩和表现。
“支部+爱心访谈”。由于长期的城乡隔阂,使处于同一个班的城乡两地孩子的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出现很大的差异,农民工子女极易受到城市孩子的排斥,甚至冷嘲热讽。面对这一现状,学校党员教师经常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谈话来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扫除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如五(2)班李子健同学,他父母常年为生计奔波在外,把他托给奶奶照顾,奶奶又体弱多病,整天没时间照顾他。由于长期缺少亲人的关心,性格比较内向、孤僻,整天郁郁寡欢,从不与人交往,后来竟然迷上了网络游戏,经常旷课去上网,班主任伍志辉老师多次家访无果,后来通过电话和家长取得联系,伍志辉老师经常拨通电话以后让他们父子交流,并经常去他家对他进行学习辅导,和他交心谈心。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李子健同学性格变得开朗了许多,学习也有了进步,朋友也多了不少,又重新回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李子健的父母也感受到了他的变化,对伍志辉十分感谢。
“支部+爱心捐助”。由于农民工户口不在当地,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等不公正待遇,使其经济条件困难,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为使农民工子弟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学校党员教师每年都向他们捐赠学习、生活用品以及学习所需费用。如五(1)班袁野同学性格孤僻,言谈不多,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班主任罗颖老师和数学老师黄万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通过家访,得知袁野同学一直随爷爷生活,爷爷又没有固定收入,只靠打小工维持生计,生活相当困难。为改变孩子的现状,在校班主任罗颖老师和数学老师黄万珍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袁野同学家去给他辅导功课;帮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使他重新找回搞好学习的信心。其帮扶老师胡芳容校长经常与其谈心交流,让他感受到了温暖,并为他送去一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必需品,还为孩子的爷爷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袁野同学的爷爷经常拉着胡芳容校长的手说:感谢校长,感谢学校,要是没有你们,就没有我们爷孙俩的现在,以后,我一定让袁野好好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老师,回报社会。
“支部+爱心之家”。由于长期见不着父母,或“寄人篱下”,造成农民工子弟学生、单亲家庭学生以及留守儿童情感依存缺位,性格柔弱内向、自卑 ,逆反心理强,甚至怨恨父母、仇恨社会。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党员教师经常深入贫困、学困农民工子弟家庭进行爱心援助,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在家的各种情况。2008年9月20日,我校党支部成立了“爱心之家”,为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学生提供课余学习、游戏、交流的场所,让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弟学生在帮扶老师和班主任的指导教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五(3)班学生闵廷伟,长期不做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总和同学打架。班主任老师通过家访得知闵廷伟同学的父母亲为生活在外奔波,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所以孩子经常被关在家里,性格变得沉默寡言。为使孩子健康成长,班主任老师就把孩子带到了“爱心之家”。闵廷伟同学在爱心之家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找到了很多好伙伴,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干起事情来也很积极,现在都成为了“爱心之家”的小当家。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