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贵州紫云格凸小学:把学校办成留守儿童的家

  在贵州省紫云自治县大山深处风景优美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格凸河畔,有一所小学,被誉为“从洞中走出来的学校”。它,就是安顺市少数民族地区唯一的村级寄宿制小学――紫云自治县寄宿制格凸小学。在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格凸小学紧扣“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主题,把学校办成了留守儿童的“家”。

  拳拳爱心,铸就“幸福家园”

  2003年,国家开始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给紫云教育事业带来了明媚的春光。紫云人民吹响了向贫困宣战、向“两基”进军的冲锋号。在“两基”攻坚过程中,紫云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通过调研走访,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较高,一部分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看管,导致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得、情感失缺等问题,成为控辍保学的焦点。县委、政府多方权衡,调查征求各方意见,最后作出将水塘镇中洞小学撤并明德格?S小学建成一所村级寄宿制小学,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决定。县委书记辛卫华指示,一定要把格凸小学建成全县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一所寄宿制小学,建成全县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于是,各级有关部门跑项目、争资金、选校址,紧锣密鼓地开展了建校筹集等工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特别是在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林树森同志的亲切关怀下,经市、县领导的共同努力,争取到中央和省里拨款235万元,在格凸河畔新建了这所占地面积达6049平方米的村级寄宿制小学。从此,缺少亲情的孤苦贫困儿童有了一个温馨美丽的家园。

  声声问候,感动“爷爷奶奶”

  格凸小学建成后,紫云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将本县内失去父母,生活无依无靠的孤苦贫困儿童、留守(流动)儿童200余人统一安排到这里来学习、生活,吃住全部由政府“买单”,帮助孤苦贫困儿童少年走出困境,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2009年“六一”前夕,200多名学生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爷爷好!”“奶奶好!”随着一声声亲切的问候,你会看到戴着红领巾的“小不点”站在你面前给你行少先队队礼。而今,每一个到过格凸小学校园的客人,都会对这里彬彬有礼的学生记忆犹新,都对这里成功的礼仪教育赞叹不已,都为这些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品质的巨大变化而震撼。这些过去连汉活都说不清楚的苗家孩子,现在却能用普通话和客人亲切地打招呼,的确令人感到惊喜和意外。看到这里的孩子认真地学习,快乐地生活,礼貌地待人,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轴每次到这所学校检查工作,总是动容地对大家说:“这里的学生实在太乖了!太可爱了!”

  井井有条,管理“科学民主”

  为加强对格凸小学的管理,提高办学质量,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后续发展。县里专门为学校配备了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的领导班子。在2009年招聘特岗教师时,优先为格凸小学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老师。同时,还为学校新增了数千册图书、各种实验仪器、音体美活动器材等。学校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模式,以“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以情感人,以德服人”为办学理念,以“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教研兴校,质量强校”为办学宗旨,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育人为根本”为办学原则,积极探索实施“亲情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寄宿制式管理新模式,倡导教师发扬“顾全大局、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埋头苦干、讲求实效的务实精神;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切实做到“时间管理合理化,饮食管理科学化,生活护理慈母化”。为确保关爱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学校实行目标管理,校长为本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任课教师都是“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者,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网络。据该校负责人介绍,要在近年内把该校发展成可容纳800名学生的村级小学。今年6月,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同志到格凸小学巡视时,对格凸小学的教育教学、学生宿舍、食堂等方面的管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她说:“格凸小学是我所见到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最漂亮、管理最到位的寄宿制小学。”

  曲曲歌舞,震撼“叔叔阿姨”

  格凸小学还结合本地民族特色,大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真正让每一个孩子快乐地学习和生活,全面健康地成长。学校专门聘请原县文化局局长罗治江等一些老领导、老艺人为老师,长期蹲点学校,传授民族民间文化知识,排练各种文艺节目。今年国庆、中秋两节期间,共青团省委副书记滕红一行到格凸小学开展慰问活动,看到孩子们自编自演的“竹杆舞”、“板凳舞”“爱我中华”大合唱等节目精彩纷呈,当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深深被感动了的“叔叔”“阿姨”们都高兴地和孩子们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苗家舞”,还和孩子们一起在学生食堂共进晚餐,在餐桌上像他们的亲生父母一样给他们夹菜、谈心。一个名叫王线妹的五年级学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说她已经三年没有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一起吃过饭了,今天的“叔叔”“阿姨”就像她爸爸妈妈一样对她真好。她的亲情意识强烈地震撼着同桌就餐的团县委书记白阳霞,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春风沐格凸凸呈新貌,雨露润校园园绽奇葩”。紫云自治县寄宿制格凸小学,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回到了“家”,是全县留守儿童的幸福家园,是全县留守儿童的温柔港湾,是“从洞中走出来的学校”,是紫云大山深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紫云自治县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范例。(杨正美)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 刘忆)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