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龙游沐尘小学:“畲乡文化”引领“畲乡花朵”绽放

  “山哈地 ,出特产,香菇香,板栗大,茶叶好,毛竹多,竹席凉,富家乡……”,每天早晨沐尘畲族小学的晨课上,都会听到师生们用畲族语言朗诵这首自编的畲乡民谣,轻快的节奏、朗朗上口的韵律使浓浓的畲乡气息扑面而来。每天晨课朗诵畲乡民谣,是沐尘畲族小学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之一。

  浙江省龙游县沐尘畲族乡是衢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沐尘畲族小学的266名学生有45%是畲族孩子,是名副其实的畲族小学。近年来,该校充分挖掘畲族文化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了以“唱响畲歌、传承畲风”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形成了具有浓郁畲乡特色的校园文化。

  畲族文化浸润“畲乡校园”

  沐尘畲族小学注重从细处入手,加强学校的规划设计,使学校的教学楼、活动场所、校园绿化带都带有明显的畲族风格。在新建教学楼时,学校就设计了添加畲族族徽装饰的校门,学校将主建筑命名为具有畲族特色的凤凰楼、盘瓠楼、山客楼,绿化区命名为盘园、蓝园、雷园、钟园。学校还在教学楼、行政楼、宿舍楼的楼道、走廊等地方添置了具有畲族文化内容的书画;在学生寝室布置中也渗入了畲族文化元素,让学生时刻都浸淫在畲乡文化的氛围中,使学校洋溢浓郁的畲族风味。学校还创建了畲族历史文化馆,设立畲乡文化展厅,为全校师生展示畲族的发展历史,介绍畲族的服饰、头饰、彩带,展示织布机、婚轿等畲民的农耕生活用具,展厅内还放置了孥、竹竿等传统的体育器材,供师生们随时参观。

  同时,学校还每年定期开展畲族文化的主题栏目宣传活动,暨各班利用黑板报每两周刊出一次畲乡文化专刊;由学校少先队大队部负责,每月一次在学校宣传橱窗开设畲族文化专栏;每个学期各班都在队角开设了畲乡风采栏。学校还在校园网中开设了“浙西小山哈”畲乡风情窗口,宣传学校的畲乡文化建设情况,上传全校师生开展畲乡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信息,便于查阅、赏析、学习和交流,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畲乡文化的窗口。

  畲族文化丰富“校本课程”

  2006年6月,沐尘畲族小学被衢州市和龙游县民宗局命名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这为学校开发和利用畲族文化迎来了契机,也为学生了解畲族文化,体验畲乡文化的时代内涵创造了条件,。

  学校根据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编著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魅力畲乡》,课程编录了畲族历史、畲族民歌、畲乡民俗、畲乡小故事为题材的畲乡课程22个。学校还将《魅力畲乡》纳入了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二课时的畲乡校本课程教学,并专门指定对畲族风土人情比较熟悉的教师担任任课老师,搭建了学生学习畲乡文化的常态化平台。学校还非常注重校外教育资源的开发,组织学生开展“探访畲族山寨”、“调查畲乡古迹”、“走访畲乡名人”等系列探访、走访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畲乡风情,感受畲乡文化。

  畲族文化拓宽“教育题材”

  学校还充分挖掘畲族的传统艺术,为学校教育拓展空间、丰富题材。学校由少先队大队部牵头组建了四大社团,促进民歌、舞蹈等畲族艺术在学生中的传播与发扬。成立“山哈小小编辑部”,挖掘、收集畲族山歌,按照种类、内容和历史不同编写了《畲族山歌手册》,印发在全校师生中传唱;成立“山哈小小作词家协会”,聘请音乐教师或音乐特长人士担任辅导员,利用音乐课和第二课堂进行畲族民歌的歌词创作;成立“山哈小小演唱组”,由具有演唱特长的小演员组成演唱组,用畲语演唱“敬酒歌”、“畲乡情”、“夸畲乡”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歌曲;成立“山哈小小舞蹈队”,传承畲族舞蹈特点,创编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舞蹈内容,形成系列舞蹈节目,跳出畲族舞蹈风情。通过一系列的找、编、唱、跳等社团活动,学生得到了亲身体验和参与,有力地促进了畲族文化在校园的传播。学校的演唱组和舞蹈队不仅在学校内表演,还积极参加校外演出,在龙游县举办亚太汽车拉力赛期间,学校的舞蹈队为参加比赛的外宾进行汇报表演,富有畲乡韵味的舞蹈得到了外宾的一致好评。

  畲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丰富,学校结合大课间体育活动,将适合小学生的畲族体育项目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并从内容、策略、及评价等方面探索畲族传统体育项目与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学校选择了取材方便、便于管理、价廉物美、简单安全的“竹竿舞”作为主打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沐尘畲族小学从一年级新生开始就开展“竹竿舞”的练习,截止目前,全校所有学生都会跳难易程度不同的竹竿舞,其中四至六年级已经会跳较复杂的动作――竹竿的5种敲法、9个动作的7种跳法。学校规定,每周二、周四晨练的内容就是跳“竹竿舞”,促进传统体育传承和发扬。

  “畲族文化是一个宝藏。”学校康绍源校长说:开发畲族文化,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题材,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两年多畲乡文化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全校师生构建一个和谐健康、催人奋进的校园育人环境。(朱孝红 吴秀军 蓝建辉)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1月13日

(责任编辑 刘忆)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