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西武乡职业中学:立足真心用心尽心 夯实德育科学发展

  山西省武乡县职业中学是一所有着近30年建校史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现有在校学生800余名,在职教职工110人,其中党员26名。

  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中,该校本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着眼于发挥党员教师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上的带头作用,在全校党员干部队伍中开展了以“三联、三帮、两带”为主要内容的“党员联班抓德育”主题实践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

  明确责任,健全机制,为“党员联班抓德育”提供保障。

  为确保“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有效落到实处,该校首先要求党员教师要及时了解班内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中层干部要切实掌握所联系教研组教师活动的开展情况;校级以上干部要及时掌握所联系贫困生、学困生的家庭情况,并力所能及地给予经济和物资资助,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在此基础上,对参与活动的党员教师实行了“配证上岗,亮牌服务”制度,联班党员入班时必须佩戴“党员联班证”,力求在活动中能够明确党员责任、显现党员作风、体现党员形象。与此同时,还专门建立了过程跟踪及学期考核评价机制,将“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的落实情况作为学校教师年度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并与各项考核评定挂钩,对工作开展好的党员要在评模、晋升职称等方面优先予以考虑;对工作不力的党员要进行问责,这些举措都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教师参与活动的热情。“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广大党员干部纷纷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和掌握学生们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思想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截至目前,全校已有26名党员教师与26个班级、6名中层干部与6个教研组,3名校级领导与6个年级组分别联帮结对,共入班开展工作80余次,参加班级活动30次,开展谈话120余次,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24个。通过“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爱校护校意识明显增强,较好地营造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极大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推行“德育导师制”,不断拓展和延伸活动内涵。

  为扩大“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的覆盖面,进一步显现活动的示范效应,学校还在全县教育系统中率先推行了“德育导师制”,德育导师从全校优秀教师中选拔,学校中层正职以上干部必须担任德育导师,所结对学生优先照顾学校的贫困生、学困生。德育导师要做到每个月至少与结对学生进行三次谈话、至少与家长一次电话家访,每学期至少到学生家中开展一次走访。“德育导师制”施行以来,全校26名党员干部、84名教师与学校800余名学生结成了对子,共开展谈话谈心1000余人次,进行电话家访98次,深入学生家中走访65次。在德育导师的带领下,学校的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得到了更好的开展,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高一女生张静涵,14岁随父母从河南来到武乡上学,初来时由于语言上的差异,导致初一未能打好基础,初二时母亲因病不幸去逝,给这个一向活泼开朗的女孩在心灵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德育导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找该生谈话,并针对性地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心帮助。现在,该生已逐步摆脱了心理上的阴影,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立足“真心用心尽心”,努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氛围。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该校立足“真心用心尽心”,主动为学生服务、主动替学生排忧,主动给学生送去温暖。

  主动寻找门路,为学生分忧解难。今年,全校组织第一批共计100余名学生外出江苏开展“工学结合”活动。10月19日,举行了“参加‘工学结合’活动学生工资发放仪式”,当日共计发放工资80余万元,人均近万元。“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还为5名贫困生减免各项费用1000余元,为20余名贫困生争取国家及政府部门资助2万元。

  伸出援助之手,帮学生度过难关。全校共有学困生20余名、贫困生10多名,“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全校教职工共为贫困生捐款2000多元。学困生成悦,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初中时就处于“无人管”状态,今年以来,他在所联系党员的引导帮助下,彻底“变了样”。家长写信给学校,说:“你们这样的学校让我们家长放心,让孩子住的舒心,我们太感谢你们了!”

  努力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切实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该校将政治理想教育融入“党员联班抓德育”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在政治上追求进步。目前,在校学生中共有160多名学生向团组织递交了入团申请书,有5名团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风好正是扬帆时。武乡职业中学将把活动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时运用到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进一步强化内涵,深化改革,重点突破,科学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把活动成果转化为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李世光)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 刘忆)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