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浙江龙游柳村小学:“流动花朵”共沐“爱心”阳光

  浙江龙游县柳村小学位于县城南郊,为寺后中心小学下属的完小,紧邻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县灵江工业园区,为方便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龙游县在学校规模调整时,保留了柳村小学,还在教师配备上给予优先考虑。学校现有教师12名,学生172名,其中外来子女就有118名,占了69%左右,是名符其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近年来,学校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方针,树立服务理念,以打造“温馨和谐校园”为目标,创新教育服务形式,开展为外来务工人员送“五心”行动,着力为外务务工子女提供优质教育,得到了园区2400余名外来务工人员的一致好评与赞誉。

  提供“平等教育”送“真心”

  实行外来务工子女就学“零门槛”政策,新入学的外地学生无需交任何的额外费用,相关的优惠政策也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同样享受。学校树立了“真心实意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的理念,促进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的有机融合,针对部分转学学生不合群的现象,加强心理辅导,通过谈心聊天、同学互助等形式 “开小灶”,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熟悉环境。08年以来,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专题活动课,以班为单位,围绕“欢乐可爱的家”、“正确评价自己的外貌”、“人际关系你我他”、“做个文明礼仪小学生”、“困难来了我不怕”等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学校还将外来务工子女教育作为重要的教科研课题,成立工作小组,定期组织专题讨论,交流工作经验。近年来,学校的《民工子女学习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对特殊群体学生实施科学母爱》等课题分别被市县教科研部门立项,《“流动的花朵”更需要阳光》等5篇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方面的论文在省、市、县各级论文评选中获奖。

  搭建“扶助平台”送“关心”

  建立“德育导师”制,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负责10-15名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指导,通过面对面的辅导给予更多的关注、尊重和宽容,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当地习俗和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建立学生的互帮互助机制,每年学期初都要举行简短而隆重的欢迎仪式,为新入学的外来务工子女挂校牌,组织开展“认识新朋友、欢迎新朋友”活动,建立班级困难同学的“1+1”互助机制,对学习、生活上有特殊困难的同学,指定一名同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针对性帮扶。学校还为25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外来学生配送了“爱心营养餐”。

  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册、定期上门走访等形式加强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情况的动态掌握,并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四年级的康山洁同学,来自云南省,今年上半年,由于父亲在企业务工时不慎发生工伤,需要休息3个月,还要垫付医药费,家里一时经济比较困难,学校了解情况后,就开展爱心捐款活动,发动全校师生当场捐得爱心款1100余元,使学生家长深受感动。

  设立“家务课程”送“舒心”

  外来务工人员往往由于忙于工作,难以照顾到孩子,造成部分学生的饮食起居没规律,生活习惯较差,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根据这种现象,学校专门为外来务工子女开设了《日常家务》的校本课程,根据学生的年级组不同,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日常家务的培训,比如对一年级学生以整理学习用品、每天早上的穿衣漱洗等内容为主,而六年级的学生则辅导学生学习做饭、洗衣服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通过学校的家务课程教育,使许多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家务,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为家长减轻了负担,少了操劳与担心。六年级的郑雯雯同学,原来每天放学在家无所事事,经常与同学在外玩耍,甚至上网吧。但自从学校开设了日常家务课程以后,郑雯雯同学每天放学回家后,就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经常做好丰盛的晚餐等父母下班,还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家长非常感激地表示:学校的教育真是周到呀,孩子懂事能干多了,让我们每天都非常舒心。

  开设“假期课堂”送“安心”

  今年暑假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学校有46名学生不能返乡度假,由于家长们忙于上班无暇照顾,心里有顾虑,造成了企业员工队伍的不稳定,部分企业主也找到学校,希望学校能提供帮助。学校就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大家统一意见,本着为外来务工人员排忧解困、帮助企业稳定员工队伍的原则,学校设立了“假期课堂”,将不能返乡的外来务工子女集中起来,学校每天安排两位老师按照平常上课的作息时间,免费为外来务工子女设立“特殊课堂”,照看学生,提供作业辅导等服务。而教师的加班补贴则由学校全额承担,学校的贴心式服务得到了外来务工人员的高度赞扬,都表示:在这样的地方打工,我们安心。

  建立“流动档案”送“称心”

  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大,也造成子女就学的不稳定性,许多学生往往只在学校读一、二个学期,甚至中途转学,一方面为学校了解学生情况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学籍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学籍档案丢失、资料不齐的现象比较突出,为转学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针对这一现象,学校每接收一名学生,就要求教师通过事先上门家访、调查问卷、入学测试等形式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动态跟踪制,搜集学生相关的学习资料,统一整理,建立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档案”。档案内包括《家访记录单》、重要测试试卷、有关学习资料等等能够反映学生总体学习情况的重要资料,为学校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及今后继续就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柳村小学已先后建立外来务工子女的“流动档案”215份,学生有了这份特殊的“流动档案”,无论到哪里就学,老师都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掌握第一手资料。

  柳村小学的送“五心”服务,为外来务工人员解决了子女就学的一大难题,也为龙游县建设良好的用工环境、打造劳动力集聚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道独特的保障线。(吴秀军 方利民)

摘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09年12月10日

(责任编辑 刘忆)

收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