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田淑兰:2000万留守儿童的生活要“达标”

2010-03-08收藏

  “我现在很关心教育界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民工的子女、留守儿童,如何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扶持。”田淑兰表示。

  不久前,有着“新教改”之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文简称“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田淑兰委员,这位教育部的前任副部长、现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在她看来,《规划纲要》中涉及到的“改扩建劳务输出大省和特殊困难地区农村学校寄宿设施,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基本满足需要”的相关内容,对于教育界以及全国关心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今年,她的提案仍聚焦于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建设以及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她表示,虽然近年来国家已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确实还满足不了现实的需要,需要加大力气,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使这些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近日,在全国政协教育界小组讨论间隙,本报记者专访了田淑兰委员。

  “住不了、住不好、管不到”

  《21世纪》:中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始于2001年,当初是为了改善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缩小学校间教育资源差距而出台的一项政策。但是到了十年后的今天,这些政策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缺少监管、寄宿学校条件差等。

  田淑兰:去年,教育部曾赴安徽、重庆、江苏、四川、贵州、广西等调研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发现,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与寄宿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

  比如在西部一些高山、高原、高寒级牧区等地方,大概有80%左右的初中生和60%的小学生需要寄宿。此外,现在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也逐渐集中,使得农村儿童寄宿的要求大幅增加。由于很多学校没有寄宿条件,很多学生被迫在校外租房,或者是投亲靠友来解决住宿的问题。

  曾有过一个不完全的统计,仅在2007年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校外住宿学生达1000多万名。这么庞大的一个学生群体,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不便,而且还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

  另外,就是现在已在建的寄宿制学校中,有许多也存在着生活设施不配套、条件不达标的情况。有关部门曾经对全国60个县开展过一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寄宿学校达不到“一人一床”的住宿条件。很多学校都是“大通铺”,一间宿舍住几十个学生,一张床上能挤好几个学生。有42%的农村寄宿学校连食堂都没有,生均生活服务用房面积没有达到1996年颁布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试行)》要求。

  《21世纪》:地方上还有一个新情况,就是“留守儿童”的数量日益增多,保障这些孩子的受教育权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田淑兰:目前国内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保守估计也有2000万人,估计能占到全国在校生总数的十分之一。

  其中,绝大多数都集中在安徽、江西、河南、湖北这样的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或隔代抚养、或投亲靠友、或租房寄住,长期缺乏父母的呵护与完整的家庭教育监管,在思想、心理等方面很容易出问题。把这些孩子送到寄宿制学校中学习生活,能够尽力去弥补家庭教育和关爱的缺失,对这些孩子未来的成长大有裨益。

  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很多劳务输出大省的义务办学条件都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根本难以满足这些为数众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学习的需求,尤其是生活用房及设施不够不全,学校缺乏懂得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的教师,“留守儿童”呆在寄宿制学校里边,经常是住不了、住不好也管不到。

  基本消除寄宿制学校“大通铺”

  《21世纪》:在你的提案中,对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滞后、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难以得到保障这样一个问题,提出了怎样的政策建议?

  田淑兰:公平问题需要经费投入和制度保障,我希望国家能够加大中西部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的力度,主要针对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大规划投入,以弥补学校的“缺口”。

  目前,在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农村中小学生实际寄宿需求与实有寄宿制学校数量之间明显不足的矛盾。这种情况在一些地方尤为突出,比如说高山、高原、高寒等地区,这种数量“缺口”尤为突出。要赶快新建一批标准化的寄宿制学校,以切实解决当地的学生寄宿难问题,确保孩子们能够住得了、住得好。这方面的经费投入,我建议中央和地方统筹,以缓解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负担。

  《21世纪》:你在提案中,还呼吁中央安排一笔专项资金来改善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

  田淑兰:主要是用于改善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其达到现有的国家规定标准。

  这笔经费应该用在刀刃上,主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等地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努力,争取让这些特殊困难地区的学生能够进入具备合格办学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并基本消除现存的“大通铺”和校外住宿的现象。

  目前,国内中西部地区共有少数民族县687个,陆地边境县13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革命老区县201个,扣除交叉重复县,上述四类县共计1132个。这些老、少、边、穷县一般都存在校舍缺额大、财力状况差的现状,亟须中央安排专项资金来改善办学条件。中央这笔钱,可以用于宿舍、食堂、厕所等生活服务用房和学生活动场地的建设与改造,建设标准就是现行的《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

  《21世纪》:对于农村那些为数庞大的“留守儿童”,你有何建议?

  田淑兰:我们有过一个统计,现在国内有9个省“留守儿童”在校生人数超100万,分别是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以及贵州。综合考虑校舍缺额情况、财务状况、人口密度等多种因素,据测算,这9个省中特别困难的劳务输出大县共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近2万所,在校生达845万人。

  我建议以这些中西部劳务输出大县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国家扶持力度,着力解决“留守儿童”在校学习、生活问题。主要是对这些县给予中央专项资金的补助,使得其区域内的学校的生活条件尽快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

摘自了:《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3月8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