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 庞丽娟
国际经验表明,科学的学前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干预手段,能有效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的教育和发展环境,帮助他们较好地适应今后的学校学习,提高学业完成率、就业率和成婚率,减少特殊教育需求,降低犯罪率,通过保障教育的起点公平而打破贫困的代际循环,减少社会分层,有效地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对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具有长期而巨大的影响。正因此,近年来,无论OECD发达国家,还是巴西、墨西哥、印度、巴基斯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都纷纷把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基础投资和未来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积极实施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国家行动。
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由于“九五”和“十五”近十年发展迟滞,甚至滑坡,尽管近三年来经过政府与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回升的态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原因,发展仍然相当滞后,与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很不相适应,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据统计,2007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4.6%,2008年47.3%,2009年也只有50.86%,是我国各级教育中普及率最低的阶段,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周边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和地区,在九个人口大国中也位于巴西(69%,2003年)和墨西哥(106%,2006年)之后。而且,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显著,2007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55.6%,农村只有35.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而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对学前教育价值作用认识的日益深入,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城市民众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日益热切的社会需求和相对滞后的学前教育发展状况,构成近几年日益突出的入园矛盾,社会各方面对“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反映强烈。因此,当前国务院正在组织制定并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战略目标,非常必要。
明确和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关键
我认为,要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目标,关键是基本普及,难点在加快普及进程。而要破解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政府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强化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职责,切实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并研究制定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采取有效的实际行动。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是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加之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地区,贫困、落后,经济生产力发展水平薄弱,无力自身发展、普及学前教育;而因中西部、农村地区不仅偏远、贫困,而且艰苦,不可能依靠市场来普及和发展学前教育。同时,在我国广大贫困、边远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大量的城乡贫困家庭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各类弱势群体。据研究,2005年全国学前流动儿童已达709万人,近年仍在不断增大;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为这些儿童在发展早期提供积极的学前补偿教育,以积极的社会干预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将极不利于这些儿童身心的健全发展。而对这些弱势群体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也不可能依赖市场来实现。
因此,在中国如此大国,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要加快普及,特别是要加快广大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加大学前公共教育资源,为广大中西部、农村儿童提供普惠的、基本的学前教育服务,无疑必须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由政府主导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公平,只能也必须依靠政府主导予以保障。
政府主导责任长期不明确、不落实,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制约瓶颈。由于一些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性质和作用的认识不明确,对学前教育缺乏高位、有效的规划,财政投入过低,教师身份、编制和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的甚至简单套用企业改制的做法,盲目将幼儿园推向市场,减少或停止投入,大量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被推向社会,导致普惠性的,尤其是具有较高质量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越来越少,“入园难”和“入园贵”矛盾日益凸显。另外,对于城乡贫困家庭儿童、低收入家庭儿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等方面弱势群体来说,也只有依靠政府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才能切实保障他们的入园需求。
落实政府主导责任的关键:规划、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和保障公平
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性投入仅占教育财政性投入的1.2%左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巴西(8%,2003年)等发展中人口大国,远远不能支撑学前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要切实推进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和保障机制的制度化建设。努力拓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同时,要抓紧研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多渠道投入和家长合理付费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体制,建立学前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并抓紧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困难弱势群体的扶助机制。通过政府的一系列完善而有效的政策举措,财政投入和吸引的多方面社会投入并举,加大对贫困、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从根本上缓解百姓“入园贵”问题。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10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