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学校自定发展规划 教师人人参与教研 学生学得更加轻松

常州靠课改走上“减负增效”路

2010-03-28收藏

  “实施课程改革这几年,学校经历了从课堂教学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与学校文化系统的整体变革。”说到课改以来学校的变化,江苏省常州市局前街小学校长李伟平深有感触地说。

  从2002年开始,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进入课程改革实验。8年课改引发了常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深刻变化。

  主动发展让课改在学校生根

  常州市勤业中学是一所城乡接合部的普通初中。自2003年实施新课改以来,学校的变化一年比一年明显。“学生数从2002年的50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校长孙国平说。他把这样的变化归因于课改后市教育局实施的“学校主动发展规划”。

  曾做过多年高中学校校长的常州市教育局局长韩涛说,进入新课改后,市教育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课改在学校生根。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充分调动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课改开始的第二年,市教育局在几所学校试点,实施学校主动发展规划。校长实行3年任期制,最多可在同一所学校连任3届;学校制定3年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市教育局进行期中评估及3年以后的全面评估,并为学校提供相应的保障服务。

  勤业中学是试点校之一。通过制定规划,学校开发了一些独特的课程。如依托操场边上的一片田地,学校开设了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动手在地里种植物,甚至语文课、数学课都与这块田地结合起来上。“现在,学校有30多门校本课程,这些课程做到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孙国平说。

  如今,常州市所有中小学都进入了主动发展的轨道。韩涛说:“学校主动发展规划的实施,让课程改革真正在学校生了根。”

  学校教育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局前街小学教师李群稚和其他十几名教师有自己一个特殊的团队――瑜珈团队,这个看上去好像与教学没什么关系的团队,在学校却十分受欢迎,这就是学校的一种新型教师组织,名字叫情趣团队。李群稚说,这样的团队让教师们感到学校就像家一样温暖。

  同样,该校数学教研组组长周志华所在的教研组的管理方式也与以前大不相同。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研组梳理了11项工作,然后以负责人和合作者的形式,让教研组内人人参与其中。周志华说:“这样的管理方式调动了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情趣团队、项目组领衔人,这些都是课改后学校管理方式变革的产物。管理方式的变革也间接引发了课堂的变化。李伟平说,课堂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了,不但可以主动提出问题,而且可以主动解决问题;课程内容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探究成为课堂的常态;教师的能力得到发展,更加注重开发课本以外的课程资源,更加关注学生的差异。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重建管理的岗位职责,学校的行政例会也变成“3+1主题例会”,即前三次为针对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第四次为总结与部署。

  一本精心编写的学案足以满足学生需求

  经过几年的改革,学案成了常州一中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校长任欣伟说,实施学案教学以后,学生的作业量少了,再也不用订教辅材料,一本经老师集体研究精心编写的学案就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把课改的着眼点放到减负增效上,这是课改后常州市教育决策者们的共识。市教育局提出了“减负增效”工作的四点要求,即把全面深化德育改革作为增效的基础,把深入推进教学改革作为增效的核心,把切实加强学法指导作为增效的保证,把着力提升管理效能作为增效的后盾。

  现在,全市又推行了学案导学的教学改革。市教研室主任朱志平介绍说,学案导学就是让教研员沉到教师中间,按教师的需要进行指导,针对教师面临的困惑与问题,教研室搭建了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教学沙龙等平台。市教研室还为每一门学科教师编写了教学建议,让教师的教学更有效。

  眼下,常州市正在实施名师导学,市教育局建设学生自主学习网上支持系统,把中学各学科内容分为不同专题,由当地名师进行讲座,然后免费上网。韩涛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记者 赵小雅)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0年3月28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