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的教改纲要能不能配合国家教改纲要同时出台?昨天记者获悉,在国家教改纲要制定的同时,北京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于去年开始制定,目前已十易其稿。据市教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本月中下旬,市教委将向市民介绍“北京教改纲要”,并请全体市民做“智囊”,广泛征求完善补充意见。“北京教改纲要”将在国家教改纲要发布实施后,进行对照修改,做好政策衔接后,正式发布实施。
“北京教改纲要”将包括首都教育总体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等10个规划,对未来十几年首都教育发展远景进行宏观描述,研究出台一系列提升首都教育现代化整体水平的重大举措,力争在解决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
●未来十年本市教育公平发展 科研部门给出阶段性目标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步入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并重的新历史阶段。到2020年,北京促进教育公平的总目标是什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与政策措施研究”课题组给出了详细的建议。到2020年,提供充足、便利、多样、开放的有质量保障的教育机会,使教育公平成为全面实现首都教育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与基本内涵之一。为此,2020年前,首都教育公平关注的阶段性目标以入学机会的公平、学习环境与手段的公平(主要包括教育资源的公平、学生在学校中被教师同等对待的感觉)为主。关注的对象主要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五个领域。本报主要介绍市民最为关注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考大学等四个阶段。
■学前教育:
全市学前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便民性
各区幼儿入园率相差不超1个百分点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给出的学前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主要为:
今年,本市3到6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各区县幼儿入园率不超过3个百分点;进一步改善农村幼儿园办园条件,全市所有乡镇建立中心幼儿园,其中约50%达到一级一类标准,引导幼儿园和早期教育基地合理分布,力争实现大专学历教师比例达到60%等。
从明年到2015年,全市普及学前教育,全市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均达到一级一类标准,幼儿园和早期教育基地分布进一步体现便民原则等;从2016年到2020年,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0到6岁婴幼儿早期受教育率力争到100%,各区县幼儿入园率相差不超过1个百分点,力争实现大专学历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义务教育:
实现校长和优质教师在区县内流动
基本实现在学区内学生主动选择学校
按照北京教科院提出的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共平的阶段性目标,从2016年到2020年本市即将基本实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其中包括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主要指标达到2020年新的办学条件标准、基本建立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市级统筹机制、基本实现校长和优质教师在区县内流动。
与此同时,本市将大力推广从目前到2016年前总结的特色办学实验成果,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基本实现在学区内学生主动选择学校,残疾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提高到98%,公办学校也将高比例接受打工子弟。
■高中教育:
普通高中优质资源供给能力超70%
中职教育不仅全免费还享生活补助金
高中教育包括两部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又包括中专、职高、技校等。如果北京教科院的建议能实现,本市超过70%的普通高中生将能在优质学校上学,而选择中职教育的学生不仅学费完全由政府承担,还将享受基本能满足他们在校期间生活需要的助学金。
按照北京教科院提出的“普通高中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今年,本市现有学校在专用教室建设、教学实验设施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上达到新颁标准:北京市示范性普通高中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各项办学条件指标实现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市中心区的二类普通高中各项办学条件平均达标率达到85%以上等,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在24万左右,普通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达到70%。
从今年开始,本市将尝试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个别学科互认学分,到2020年普职学分互认将普遍推行;开始举办综合性高中,到2020年综合高中的数量合理、质量提高;城乡与校际差距缩小,办学特色突出;扩大多样化高中规模,开展多种校际、社会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从2010年的1.3万元增加到 2020年的4.9万元等。
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到2015年前,学费标准将从目前的平均2000元/学年左右发展到基本实现学费完全由政府承担,到2020年还将对所有中职教育学生提供高额助学金,基本满足在校期间的生活需要。另外,中职学生对口升高职机会也将从目前的不到5%提高到20%以上,中职学生的升学和发展基本摆脱体制的制约等。
■高考制度:
扩大自主招生改革试点范围
努力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70%左右,高等教育机会大大增加,能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北京教科院为“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阶段性目标”提出了这样的建议,“高等教育入学的方式更加多样,实现多入口、多出口,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的融合贯通,构建多样、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使高等教育为首都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
从今年起,高考继续实行在部分高校开展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试点,并扩大试点范围。同时,高校也将推进学分制改革,今年力争所有学校都实施学分制,到2015年北京高校将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积极推进同一层次和类型院校和系之间实施灵活互通的学分制,让学生有较大空间按自己的兴趣、能力来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
保障每一个学生顺利进入大学并完成大学学业,也是未来本市高考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措施。按照北京教科院的建议,本市在国家奖学金的基础上增设北京市奖学金,面向北京市属院校成绩优异学生,同时提高北京市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扩大北京市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范围,确保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到2020年,北京市奖学金的平均奖励标准将从初定的每生每年5000元提高到7000元;北京市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标准在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外,确保平均助学金标准以5%速度逐年增长,平均资助标准从目前的3000元增加到5000元;北京市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范围扩大到中低收入家庭学生等。
●北京现状与专家建议
针对正在征求建议的国家教改纲要内容,就北京市目前的现状记者进行了专访。并请这些教育专家对即将征求意见的北京教改纲要提出自己的建议。
■学前教育:
现状:城八区已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然突出
建议:公办园招生应划定招生范围,急需制定幼儿园收费标准
“北京市的城八区,已经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棉花胡同幼儿园园长李建丽说,“远郊区县普及1年学前教育也没问题,由于家长的重视程度、经济条件等原因,普及2年或3年学前教育在这些地区仍然有困难。”
目前北京市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问题依然很突出。“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应该根据发展情况重新提出要求。”李建丽说,“目前幼儿园执行的收费标准是1997年制定的,其中公办园每月收200元保育费;后来又制定私立园按成本核算收费,但私立园的成本如何核算却又没有标准,这就导致目前私立园每月收费从几百元到几万元都有。”
幼儿入园难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跟没有一定的入园模式和标准有关。“目前,公办幼儿园采用的登记报名、幼儿园确定孩子入园资格的方式,没有明确哪样的孩子必须接收。”李建丽说,“尽管不少公办园都采取本社区、本系统优先考虑的原则,但由于不是强制性划片接收,而是全市乃至全国都可以接收,入园异常混乱。作为享受国家补贴等政策的公办园,可以考虑采取像入小学上初中那样划片入学,从而让片内的学生家长不再为入区域内的幼儿园难而发愁。”
李建丽还指出,目前幼儿入园难还跟家长盲目地选择有关。“即便幼儿园给孩子留了位置,家长也不一定让孩子来,因为他们也在选择幼儿园。”李建丽说,“这就造成了幼儿园招生也存在拿不准的困难。”
■义务教育:
现状:教师待遇月工资相差5倍左右,名校通吃好学生现象日趋严重
建议:落实绩效工资促教师均衡流动,强推电脑派位破生源均衡阻力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指出,北京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一些实质性进展。比如,2009年1月,在朝阳区“两会”上首次提出,政府买断人均每年3.16万的中小学绩效工资,结束了结构工资的历史,这一意义非常大。2010年1月,平谷区“两会”上,则提出高中入学不再“三限”,即过去一个班45个人,拿出其中的5个指标来收费。这好比一头猪拿出一条腿来单卖;而现在则是按照分数排序额满为止,这也是一个重大突破。
但目前依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待遇两极分化严重。比如,有一位重点中学的副校长每月工资可能是8000元,而当被安排到一个相对薄弱的学校当校长时,却只能领取2000元的工资,这让教师如何实现流动?
其次是有不少重点中学的老师认为,他们就应该教一流的学生;但也有部分重点学校老师认为,只要到薄弱校其待遇不变也可以去。其实,合理的流动对教师个人成长而言是非常有利的;而事实上,现在很多名师也都是从薄弱校进入重点中学、再进入知名的重点中学,随着工作环境、教学对象的变化,在流动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磨练中而成为名师的。
第三个问题是生源问题。他说,从事多年教育工作,感触最深的是,与其说是设施、教师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学生的问题,也就是“名校通吃名学生”的现象日趋严重。重点学校有一流教师、环境以及一流的学生,重点学校必然会有进入重点高校的高升学率;而二流学校只能拥有二流学生,其升学率之低可以想象。如果生源配置的格局不彻底改变,均衡教育只能是空中楼阁。
■高中教育:
现状:最核心问题是盲目追求升学率以及区与区、校与校之间的“排队”
建议:高考应该向社会化转变,让区、县与学校失去排队的依据
谈到高中阶段存在的问题时,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委员会特邀委员指出,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学校之间盲目追求升学率,以及区与区、校与校之间的“排队”,每个学校都有一本账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这必然促使学生负担不断加大。而在山东却有所突破,他们有两条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取消“民族”、“模型飞机”以及“二级运动员”等此类加分政策。另外,高考后考生的一切信息除了对学生本人、高校外,不对任何团体公开,这样将让区域与学校之间失去排队的机会。另外就全国大学的毛入学率来说恢复高考的时候才达到2%、3%,到今天已经达到了24.2%,而《规划纲要》里写着到2020年将达到40%,而毛入学率40%是大众化水平,到50%则是普及化程度。所以,如此高的升学率完全不需要去排队。去年北京市毛入学率是80%,今年不会低于80%。
■高考制度:
现状:高考要求超越一寸,老师就会逾越一尺,而学生则超一丈
建议:高考降低教学难度,辅以“多元录取”机制让高考变轻松
谈到高考时,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委员会特邀委员王晋堂表示,如果高中教育没有竞争,考试难度将会适度下降。但高考不宜超越考试大纲,应遵循大纲。如果你超越一寸,老师就会逾越一尺,而学生则得超一丈。因此,一个健康的招生录取秩序,加之有松绑、减负的准则,然后辅以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称之为“多元录取”机制,高考才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北京清大师德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教研院高中部专家级顾问、中国教育教研协会秘书长王明祥认为,高考主要问题是本地生源拥堵。大学的招生计划在北京的比重偏大,教育部从去年开始削减了包括北大、清华、北京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本地生源的5%,但力度依然不够。而在这方面,上海市就规定本地考生填报第一志愿报考外地大学被录取后,考生可以得到500元以上或不等奖励,这一政策就积极引导本地考生向外流动。王明祥建议,适当削减本地生源的招生名额。此外,北京应引导和鼓励北京市考生报考外地高校,促进学生的流动与中国多元文化的融合。(记者 邓兴军 李瑶琴)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0年3月16日
(责任编辑 王轶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