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成为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教育界代表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新纲要能否破解我国教育领域的五大痼疾?怎样保障纲要顺利实施?代表委员纷纷献计献策,希望纲要能够指引我国教育事业走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难题一:教育不均衡顽疾如何破解?
【现状】每年春节一过,大批为子女择校的家长就开始了一段如坐针毡的日子,为了得到一个名校的入学指标,要找关系,递条子,还要交大笔择校费。教育公平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尽管各地禁止择校的文件政策频频发布,但年复一年的择校热还是未能得到有效缓解。
【纲要内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实行县(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
【代表点评】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代表:能否实现教育均衡是对政府教育理念、教育执行力的一个考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强化以县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省级财政应当进一步均衡财力,加大对农村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投入。另外,促进师资流动,既要有硬规定,也要有软待遇,让教师流动形成制度。
难题二:教育“去行政化”之路如何走?
【现状】校长“官僚气”越来越重,“书生气”越来越少;学校“衙门化”色彩越来越浓,“人文味”越来越淡……大学分副部级、厅级、副厅级,教授兼任着处级、副处级行政职务。不仅在高校,即使在中小学校,校长官员化现象也很严重。很多中小学都有行政级别,一些县级中学甚至成为安排干部的地方。
【纲要内容】“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代表点评】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代表:教师为什么愿意当官?因为能得到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如科研经费、实验室、好的学生等;二是更容易得到有利于对他的评价。当官之后,与上层领导关系更紧密,更容易获得好评。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教授治学”这条路。比如,可以成立教授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从有声誉有名望的教授中推选而出,校长书记等官员不参加到委员会中。教授委员会通过讨论,配置资源,并形成对老师的评价。应该完善相关配套制度,逐步实现真正的教育家办学。
难题三:素质教育“世纪难题”能否突破?
【现状】素质教育改革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已经经历了十几年,但是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还是没有减下来。应试教育成为“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素质教育成为一个多年难以突破的“世纪难题”。
【纲要内容】“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不得以升学率对地区和学校进行排名,不得下达升学指标。”“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
【代表点评】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代表:素质教育之所以落不到实处,不是规章制度不完备,而是一些教育管理者的教育政绩观错位。由于受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绩观驱使,一些地方领导把教育发展当成“软指标”、“软任务”,或者习惯于像抓GDP一样抓升学率,并以此作为考核教育部门和学校的主要指标,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必须建立科学的党政干部教育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对违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干部实行“一票否决”。
难题四:高考改革能否打破“一考定终身”?
【现状】尽管我国自主招生院校已达到76所,有多个省市实行了新课改后的新高考,更加注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但是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高考仍然是“一考定终身”。由于对公平的担忧,近年来,呼吁“裸考”的声音增强。
【纲要内容】“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
【代表点评】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代表:高考是一个全民敏感的话题,在中国人情味比较浓的情况下,社会诚信系统和监督系统不健全的时候,废除高考是不可行的。高考招生改革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公平诚信问题,让违规、违信者受到应有的惩处,用制度建设为高考改革保驾护航。
难题五:有法不依问题如何解决?
【现状】我国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已经比较完备,但是有法不依、有令不行的现象也十分严重。比如,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素质教育,新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保护学生的睡眠、娱乐和体育锻炼时间,教师法规定按时发放教师工资报酬等,至今都未完全变成现实。
【纲要内容】“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健全国家督学制度,建设专职督导队伍。”“严格落实问责制”。
【代表点评】张志勇代表:当前,我国教育战线存在着大量的违法违规现象,这些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查处,与教育行政执行能力薄弱,教育战线缺乏专门的行政执法队伍有关。要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使纲要确定的改革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解决大量的违法违规教育行为无法得到有效监管的问题。另外,必须通过实施更加严格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解决教育违法违规、渎职不究的问题。要真正做到谁违规,谁承担责任,违规者必受处罚。(新华网)
■ 延伸阅读
高考改革方向: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 多元录取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3月12日表示,高考制度应当存在,但要逐步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
孙霄兵说,高考问题是一个涉及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问题。在设计教育体制改革时,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他说:“我们认为应当有一个高考的制度,包括全国统一高考。考试制度也是得到人民群众认可,保障教育公平的基本制度。”
孙霄兵指出,高考制度必须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制度。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的分类入学考试,改变全国本科、专科一起考试的制度。根据设想,在全国只进行本科考试,专科的考试在省里进行。同时,要探索高水平大学联考,进一步完善招生录取办法。今后高考成绩将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要把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
他说,在高考的具体录取制度上,要实行多元录取的机制。对于统一入学考试的学生,还是要实行择优录取;对于有特长的,符合学校培养条件的,经过面试、测试自主录取;在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可以推荐录取;符合国家特殊需要的,要进行定向录取;有特异的才能,要实行破格录取。通过实行五个录取制度,来解决多样化考试的问题。此外,今后还要进一步推行社会化考试。在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和社会监督下逐步进行,并必须在试点和慎重地研究后,才能全面推开。
摘自:《科技日报》2010年3月16日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