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学校花大力气引进的青年教师,培养成熟之后就跑到公办高校去了。”昨天,市教委举办上海市第二次民办教育工作会议民办高等教育新闻通气会,沪上民办高校校长直陈,师资是民办教育亟待突破的瓶颈。
一所民办高校曾经遭遇多名副高级职称以上或硕士学位以上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在任职合同期未满的情况下,同时向人事部门提出辞职的境况。杉达学院党委副书记施福升提出,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很多政策上的瓶颈,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教师享有同等待遇,但目前尚未完全兑现,比如,编制问题、退休后待遇问题,科研项目和经费补贴都无法和公办高校老师相比,导致师资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
据了解,民办高校的教师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专职教师、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和兼职教师。建桥学院院长黄清云表示,《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民办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新的增长点。该校主要学科和专业的负责人都是由上海著名高校退下来的资深教授、海外归来的中青年学者担纲,同时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从行业里聘任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
“公办大学的人才大多是‘等来的’、‘要来的’,民办高校的人才是‘争来的’。”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执行董事皋玉蒂从另一方面理解如今的人才瓶颈,她认为,公办高校人才济济,专家云集,政府的政策支持起了很大助推作用,而民办高校吸纳任何一个优秀人才,必须靠市场机制,学校只有提供较大的事业平台和合理的薪资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而这也使民办高校拥有相对灵活的的人才机制。
如何让老师进得来,稳得住,留得长?各民办高校各显神通。上师大天华学院董事长邹荣祥介绍说,天华学院实施了“远航骨干人才培养工程”,将持续培养和引进100名博士作为学科和专业带头人,为进入这项工程的人才给予每月800-3000元不等的特殊津贴。杉达学院每年出资百万元设立专项经费,每年选送10名左右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参加各类培训和攻读学位,至今已经选送39人次,不少老师回来之后在学校开设了双语课程。复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先后吸引一批海内外艺术家加盟,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建立文物修复工作室、演艺空间工作室等,给课堂教学带来新鲜的气息。(记者李雪林)
摘自:《文汇报》2010年3月24日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