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

应从根本上纠正中学数学新课改

2010-03-17收藏

  “中学数学新课改问题太大,如果再不想办法加以纠正,后果会很严重,因为数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中学数学教育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至关重要。面对这么强烈的负面反应,我们数学工作者深感忧虑。”

  全国人大政协委员、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邵国培在两会期间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对从2004年9月开始在全国铺开的中学数学新课改表示出强烈的担忧,并嘱咐记者一定要将他们的意见转达给公众。

  邵国培说,在中国数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上很多数学家就对此次中学数学新课改提出了尖锐批评,“我们也在中学教师和高考命题专家中进行了座谈调查,听到的负面反映也相当强烈”,这些意见包括:

  一是新课改以倡导“创新体系,学习现实的、有趣的、新鲜的数学”为名打破了我国优秀中学数学教材中完善的系统性、严格的逻辑性、和谐的关联性,把“四大板块”穿插编写,结构松散,内容跳跃,逻辑混乱,知识断裂,既不好教,也不好学。编者提倡“螺旋式上升”的写法,对很多重要内容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学生学得不深不透,再次碰到又要重新讲解,既费时,效果也不好,大多数中学教师认为这种板块式结构违背数学教学规律。

  二是教材以精编为名,删除了中学数学很多精华内容,大大削弱了如因式分解、几何证明、代数、三角变换和运算等基本数学技能训练,而这些基本的内容和基本训练的缺失使学生数学能力大大降低,并对学生继续深造和学习其他科学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三是新教材把大学数学的内容下放到高中阶段学习,比如在不讲极限的情况下学习导数,不定积分、定积分,大量增加概率统计等内容,极大地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加大了大学数学教学的难度,影响了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新教材选修内容包括矩阵与变换,初级数论、优选法、实验设计、统筹法、图论、风险与决策、布尔代数、对称与群、信息安全与密码数学史等内容,老师不讲,学生也不学,发了20本数学书,学生最多学10本,造成极大的浪费。

  邵国培介绍,大多数中学教师反映,新课改后中学生数学能力和水平在降低。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对6省市3000名中学教师作了一份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实施新课改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明显降低,而新课改倡导的3种能力也没有提高,认为学生成绩下降的占40%,认为提高的仅占14%。

  高校也反映新课改后学生数学水平下降,2009年五校联合招生的入学新生数学摸底考试中,清华平均分仅为42分,科大平均为44分。“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邵国培说。

  此外,绝大多数老师反映,新课改以来学生和老师负担大大加重。新课改规定数学周学时为4,现在各校全部达到了5以上,77.3%的学校达到6以上,46%的学校达到7以上,但老师们仍觉得课时不够,感到工作量加重的占85%,感到学生负担加重的占76%,认为教学内容太多的占87%,感到学生难以消化的占80%。新课改想让学生减负却事与愿违。

  邵国培认为,任何成功的教改应该有两条重要标准:一是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减轻学生负担。而用这两条标准衡量,此次中学数学新课改尽管有良好的愿望,但结果是令人失望的。在南京师大的一个调查中,老师们对新课改存在困惑和忧虑的占压倒性多数,达到83%,很少困惑的仅有0.3%。

  面对这么强烈的负面反应,数学工作者深感忧虑,邵国培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对中学数学新课改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广大中学教师和专家们的意见,先试验、后改革,不能在全国强制推行中学数学新课改。(记者 张巧玲 潘希)

摘自:《科学时报》2010年3月17日

(责任编辑 张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