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政协委员会诊大学生就业难

2010-03-10收藏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总数已达2200万左右,2010年将有高达650万左右的高校生毕业,创造了大学本科扩招以来毕业生新的峰值。我国高校毕业生5年累计相当于一个加拿大或澳大利亚的人口。在这样数量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中,有非常大的比例,要面临难以就业的压力,有不少人学非所用,或者说,高校学习的知识,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为了谋生,只能从事更为低端的职业。据统计,在以就业为主要工作目标的推动下,没有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已突破200万人。

  天之骄子为何失落?

  委员调查:以影视传媒专业为例,浙江省在2004年之前,原来只有浙江传媒学院开设相关专业,一年毕业生不过300人,目前光浙江省内,加上其他高校设置的相关专业,毕业生就有2000~3000人,而全国更多的省市都扩充了相应专业的规模,该专业总人数达数万人之巨,就业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中国美术学院在扩招之前,一年毕业生大约在200~400人,目前已经超过2000人,在校学生接近万人。去年杭州一所小学招收一位老师,有20位名校美术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去应聘。

  何水法委员建言:加强专业适用性,首先是学以致用,要有明确的适用性规划。建议由行业的专家、毕业后有所成就的学生,会同高校教师,对该专业进行教育规划。这个规划可以对行业的前景、刚性需要和潜在风险作出相对有效的预测和指导。要丰富教育的层次,降低学习成本,减轻学生的心理预期,社会不可能给绝大多数毕业生提供薪酬和待遇都非常满意的职位,而要实现个人理想,还需要在后期的实践中付出极大的学习和努力。要在教育的公益性质基础上,探索办学手段的多元化。

  “三本”生就业为何更难?

  委员调查:本世纪之初,某些单位迎合社会“人人成才”的夙愿,合作办学、民间办学风潮渐起,一批依附名牌大学的合作学院、独立学院相继成立,这批新学院没有正规大学的名气,只好降低身段招揽学生。从2003年、2004年起,大学本科实行了“三本”招生办法。本科扩大“三本”招生的后果,一是录取生源质量差,二是专业设置没特色,三是学校收取费用高。不仅没有提高大学教育的水平,反而降低了本科教育的质量。据调查,目前找工作难集中体现在“三本”学生上,有的招聘单位甚至公开宣布不录用“三本”大学毕业生。花了普通大学两倍、三倍的学费,走出校门却遭遇学历上的歧视。

  欧成中委员建言:大学本科盲目扩招造成许多负面影响。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提出的三项任务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行“三本”招生,本身就不符合高等教育要提高质量的方向,建议尽快缩小“三本”招生规模和提高“三本”生质量。建议,一是增加专科学院、职业大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二是现有的合作学院、独立学院要充实师资力量、改进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参与“二本”招生;三是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教育。

  高校为何难出创新人才?

  委员调查:高校生就业难,重要因素是毕业生都是接受的传统教育,难有创新人才,对现代新兴产业很难适应。据介绍,现在的教育体制和方法来自1952年实行的院系调整改革,按照苏联教育模式建立。我国教育领域的规章制度太多,限制了学校和地方的办学自主权,把教育发展限制得很死,导致高校“同质化”。现在高校把最优秀的教师放在了搞科研、搞工程、搞项目上,很少有教师潜心教学工作,学校教学的主体功能严重退化。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从改变学校现行的评价体系入手,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吸引优秀的教师投身教学事业、潜心教学工作。

  高建民委员建言:一是要改进大学管理办法,主管部门要真正放权,加强宏观管理,微观管理不能干预太多。二是教育不能采取单纯的项目带动战略,学校要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来支配和使用教育经费。三是要建立学术生态环境,协调好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利的关系,处理好学术委员会、教职会大会以及行政部门的关系。四是要建立现代大学教育体制,重视校长选拔,希望能出现蔡元培、张伯龄、梅贻琦式的教育家校长,让真正的教育家办学办教。(记者 朱奕 雷新 张原)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10日

(责任编辑 陈思怡(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