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捅破这层纸,就是同一片蓝天

――委员呼吁政府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多关爱

2010-03-10收藏

  据媒体报道,2010年2月26日,在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来北京打工的刘贵林夫妇的孩子顺利转到朝阳区十里河乡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在刘贵林夫妇心里,孩子上学这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两会期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受到委员们普遍关注,纷纷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建言献策。

  【现状】

  随着各级政府部门对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的重视,这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所涉及到的政策保障、户籍管理、教育权利、学校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数据显示,在个别工作开展好的地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公办学校顺利就读的比例达70%以上,而差的地方比例只在50%左右。

  【建议】

  司富春委员:现在我们的城市建设速度太快,进城务工人员数量越来越多,客观要求城市提供他们所能负担得起的学校,但在现实中,这种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近年来,两会对此问题关注较多,有很多讨论,相关的工作得到一定程度的推进。各地间应该有一些互动,吸收好的经验,从当地实际出发,寻求合适的措施。

  毫无疑问,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义务教育权利这件事上,政府起主导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的公众职责,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首先要在认识层面放到重视的地位,其次更要切实放入议事日程中,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体现。但是从实际状况来看,增加投入不能有一蹴而就的心态,因为我们的城市发展本身还存在很多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分步走。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投入要落实到具体项目,用具体工作来体现,如初期规划、中期评估、终期总结。通过量化的数据来切实保障孩子们享受义务教育的成果。

  樊庆斌委员:由于以前城乡二元体制的划分,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无法享受到城市居民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和各种福利待遇,这让他们没有归属感,其中最令人关心的问题是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如果不能解决好他们的子女上学问题,实际上就是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我是体育界委员,我从事的是教育事业,我深深体会到这个问题。

  要让进城务工人员找到归属感,我认为还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且这事也不难办,就是一层纸的事。建议各地政府部门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纳入当地教育事业计划统筹安排,组织教育、劳动、财政、救灾、民政等部门联合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的长效帮扶机制,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效保障,开辟就学绿色通道,制定了关于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实施优惠政策的相关规定,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顺利入学。

  宋纯鹏委员:地方政府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相关服务体系,比如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人口登记制度等,政府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外来人口流入量及其子女数量进行及时的监控和测算,并在教育规划中根据预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外来人口流入集中地留出足够的教育资源。

  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政府部门的作用是最主要的,但民间的力量也很重要。比如,可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以民办公办联合、民办公助等多种方式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给外来务工子女更多关爱,一方面要让他们"有学上",还要让他们"上好学"。让他们的子女同市民子女一样享受城市高质量的教育,并逐步形成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工能够从文化心理上融入城市生活,树立起在城市生根和实现社会流动的信心。

  【回应】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和生活问题,逐步实现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将落实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全面取消借读费。研究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办法,推动逐步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谢颖 李昕)

摘自:《人民政协报》2010年3月10日

(责任编辑 陈思怡(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