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文教事业的画卷,色彩是绚烂的。当13亿中国人民为中国日渐强大的文化力量跃动于世界各个角落而群情振奋的时候;当13亿中国人民为新中国60年来教育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受益和感动的时候,总有一份期待的情绪挥之不去,那是一份对于我国未来教育新蓝图的期待,一份对于民族和国家未来的期待。
这份期待沉甸甸,是因为教育关乎国之大计、民之福祉。而这份蓝图又将直接左右一代人的教育路径和成长轨迹,将直接影响相当一个时期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将直接关乎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
从2008年8月27日到2010年2月28日,500多个日日夜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个部门通力合作、专家学者献计献策、广大公众热情参与。观点的碰撞、智慧的聚集、深入的调研、反复的论证,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那沉甸甸的期待。
深入调研 通力合作: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几乎是从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面向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工作方案的当天开始,教育规划纲要便成为一面高高飘扬、应者云集的旗帜,教育战线退休的老同志、各高校、社会研究机构、各教育学会,还有包括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在内的14个部委,全部参与到了教育规划纲要的讨论与制定。
调研、讨论、成文,再调研、再讨论、修改、再成文……对于涵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高等教育和教育改革创新等多方面的11个战略研究组的成员来说,从他们参与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第一天起,这样的流程就变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位于北京市大兴区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是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大本营,也成为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和多位专家学者通宵达旦工作的地方。
调研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这项工作必须是深入且扎实的,调研的人群涉及各省(区、市)和80多所高校、8个民主党派中央、4个社会研究机构、6个教育学会,调研的触角触及国内和境外,相关国际组织和海外各领域的高层次专家也被邀请参与进来。两个数字是有代表性的,23000余人次的参与人员,50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记者感言】:温家宝总理在指导教育规划纲要起草的过程中多次说,一个纲要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是方向一定要正确,目标一定要鼓舞人心,又实事求是。简单的一句话,承载了厚重的力量和殷切的期望。
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面临着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而这次的教育规划纲要将直接检验决策者面对教育新形势所作出的判断和回应。为了方向的正确,深入扎实的调研是必需的。
智慧集纳 反复论证:催生科学决策
“每一版调研报告大约在3万字,一年半以来,几乎已是百易其稿,累计起来,每一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报告都已经写作了上百万字,而最终,能体现在文本中的,可能只有几千甚至几百个字。这个过程,正如在浩瀚的海洋中,仅取一瓢水一样,每一个字都含义丰富,意义深远,每一个字都是反复斟酌,审慎对待。”参与“教育投入”调研小组讨论和写作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文利介绍。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与征求意见之后,文本进入最艰苦也最关键的起草阶段。从前期调研阶段积累的海量素材中提炼出最言简意赅的文字,规划纲要领导小组邀请了2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有关部委司局长、地方教育部门负责同志、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等直接参与起草修改和论证工作。文本初稿形成后,又先后4次大范围征求意见。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民主党派中央、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海外教育界人士等500多个单位、1300余人共提出意见建议近5000条。前后对文本进行了约40轮大的修改。
“所有大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纲要里没有回避,都努力回应,而且力图把回应问题的举措尽量突出指导性、原则性,尽可能做实,可操作,尽可能有硬招、实招,对这些问题起到实实在在的、确实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有突破性的解决。”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介绍,在起草阶段,专家们始终秉持着这样的立场。纲要制定者们坚持认真对待民众反映的意见和建议,把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努力满足人民的期盼,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原则贯彻于纲要制定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纲要征求意见稿的各个方面。
【记者感言】:“深水区”是目前很多教育专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关键词,它反映了当下我国教育领域一些亟待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很多问题盘根错节,需要统筹兼顾、科学决策。而在2020年前,让这些问题有效得以解决,是目前正在制定的纲要所要承担的任务。审慎对待纲要文本的每一个字,必需且必要。
我们期待那样的情景:这样一份集中了全国人民智慧,举全国之力制定的教育规划纲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能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并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开创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
问计于民 公众参与:共绘教育新蓝图
2009年1月初,教育规划纲要面向全社会开展第一轮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此时,文本尚未形成。这项举动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因为在纲要文本出台以前,便广泛向民众征求意见,这在我国尚属首次。更让民众惊喜的是,工作小组公布了20个开放性话题,话题涉及广泛,不避讳中国教育的难点、热点和顽疾,这一举动,令民众群情激奋,很多人甚至感慨“中国教育的春天即将到来!”
从不到10岁的中小学生到91岁的耄耋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从海外留学生到退伍军人、退休干部,从现象的反映,到善意的批评,再到理性的建议,每一份参与都表现出了对教育事业的极大关注和极高热情。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仅仅是纲要讨论的第一阶段,公众通过各种渠道便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信件14000多封。
公众的参与热情是空前的,但社会上也出现了一种声音――担心,担心公开征求意见只是走个过场,对《规划纲要》制定工作不会产生影响。随着讨论的持续推进,“是否取消文理分科”、“学前教育是否应该完全依赖市场”、“教师待遇仍需提高”、“教育投入的比例分配”等问题成为各媒体的关注热点,征集意见和公众的讨论形成良性互动。
而随着2010年2月6日,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研究生张逸民,河北宁晋县宁晋中学学生杨燕茹,农民工李江山、?舜?炼等走进中南海,直接向温总理讲述他们对教育的期盼,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公众的疑虑打消了。温总理的态度是一个信号,传递了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一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规划的决心,传递了要真正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决心。
【记者感言】: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制定教育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做到了问计于民。纲要的制定者已经把尊重人民意愿、倾听群众呼声、坚持科学发展、实现民主决策贯穿到工作的全过程。教育领域深层次难点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力量持续不断的推进,公开讨论必将有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此外,公开讨论本身也具有独立的价值,甚至可以说是一次有效的公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关于中国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讨论,为进一步改善中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试验平台。在这样的平台上,我们才能够把国家的意志与人民的要求结合起来。(记者 赵婀娜)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教育的历史性文件(链接)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5月27日发布)
20世纪80年代初,整个国家加快发展,急需培养大批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各类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明确提出必须从体制改革入手,特别强调两点,一是权力的下放,一是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这对后来的教育发展尤其是义务教育普及、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2月13日发布)
20世纪90年代,迫切需要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谋划教育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教育财政性支出要占GDP比例的4%、“211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3日发布)
20世纪末,为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新型人才,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中提出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重视高等教育,推进农村科教结合,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3月5日
(责任编辑 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