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英立,男,中共党员,1963年6月生,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第六届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自1985年留校至今任教25年来,他一直爱岗敬业,为教学和科研事业呕心沥血,成果丰硕。今年9月27日,在西藏中科院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工作期间,他突发身体不适不幸去世,年仅47岁。日前,东南大学党委作出决定,追授郝英立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向郝英立同志学习。
一、脚踏实地、朴实无华,始终牢记一名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郝英立同志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总是把工作和事业放在第一位。2003年8月,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回校工作,面对相对陈旧、老化的实验条件,他不等不靠,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信息,用有限的资金建立起适应现代教学需求的“微传热方向实验室”,并迅速开展教学、科研工作。被任命为学校能源与环境学院分管研究生教学的副院长之后,他拿出详细改革方案,与学院领导、教授沟通交流,积极推动学院研究生教学规范化工作上台阶。学校筹备成立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时,他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在初期没有明确作为负责人的情况下,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完成研究院的各项工作。
二、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始终保持一名人民教师的高尚品格。郝英立同志把教书育人作为人生志向,把关爱学生视为职责使命。他对待教学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受到师生好评。他归国后即承担本科生《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任务,2005年开始负责该课程建设及其双语课程建设,学校已列入计划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他对学生极为负责,倾注无私关爱,在他眼中,“学生无小事”,临去西藏的前一天,他特地腾出时间安排好每一位学生的科研工作,并计划返校后给学生上“工程热物理专题”课程。多年来,他手把手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即使出差在外,也不忘保持联系。学生请他修改论文,无论多忙,他都要抽出时间认真修改。他对学生要求严格,经常告诫学生对待科研要严肃认真,要求研究生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修养,发表论文不能有任何抄袭、内容雷同、一稿多投等现象。在生活中,他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总是嘘寒问暖,挂念在心,与学生建立了深厚感情。
三、心系祖国、牢记使命,始终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标准。郝英立同志始终把祖国的召唤、学校的需要作为人生选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以实际行动履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他始终恪守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品格,承接科研项目注重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主持和参加了国家“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基金等多项研究工作。2009年9月,他接受为南极冰穹A自动天文观测站在无人值守情况下提供能源、数据、存储、通讯等综合保障这一艰巨任务后,立即带领技术团队全身心投入,在技术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分系统的研制工作及整个系统的试运行和联调测试等工作。考虑到支撑平台要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且很快送往南极接受实战考验,他严格要求、精益求精,仔细排查每一个细节,对通风管道能否经得住零下几十度的低温,油路阀门在超低温条件下能否正常打开,较大体积的油箱能否抵抗震动带来的影响等,都反复进行研究和计算。今年6月,支撑平台送至西藏羊八井观测站进行安装、调试,测试情况表明,支撑平台的整体性能指标远高于国外现有平台。9月,他第二次前往西藏,计划对已完成高原实验测试的支撑平台进行拆卸打包,运回南京进行最终维护,以便11月初随“雪龙号”考察船运往南极投入使用。他认为自己作为项目负责人,哪里需要,就应该出现在哪里,他对工作安排考虑十分周全,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会面临高原反应的严重威胁。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