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34期

新疆呼图壁县教育系统围绕“四坚持”、“四着力”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2011-01-17收藏

新疆呼图壁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教育工作会和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按照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同志在该县进行创先争优活动联系点调研时的讲话要求,围绕“党组织争先科学发展、党员争做教育先锋,创建教育强县”的争创主题,通过“四坚持”、“四着力”,大力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在提升素质教育水平上创先争优。以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是把创先争优活动与“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深入持久地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课堂”、“民汉师生大结对”、“争创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等活动,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开好民族教育课程,切实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三进”工作。二是坚持把新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着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以提高双语教学质量为重点,大力推进双语教育。成立了双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双语教育方案,签定目标责任书,建立上下联运的工作机制。加大双语教学的研究和考核评估,提升双语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围绕双语教育,开展了系列各具特色的活动,如国庆前夕举办的“爱祖国、讲文明、讲团结”少儿双语口语大赛,赢得家长和社会广泛支持与好评。

坚持示范带动,着力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创先争优。实施党员带动、典型引路、加强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一是深入开展先锋工程。通过党员“联一帮二带三”(党员教师联系一名年轻教师、帮扶两名家庭困难学生、带好三名待进生)、“三示范、两争当”(党员示范课、示范岗、示范班,争当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等活动,增强党员教师责任感与使命感。二是积极选树先进典型。选树了大丰镇小学校长王贵民和呼图壁县一中党总支等优秀个人和先进党组织并大力宣传,把“什么是优秀,什么是先进”信号传递给广大教师,使广大教师学有标杆、比有方向、赶有目标。三是大力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组织骨干教师赴名校考察学习、挂职锻炼、参加“国培计划”,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鼓励在职教师通过参加研究生教育、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形式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能力。9月份以来,组织162人次参加文化名人学术报告交流活动。组织26名骨干教师分批到上海、杭州、青岛等地名校考察学习,挂职锻炼。选派9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国培计划”——新疆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培训,组织8名德育骨干出席全国的德育课题专业研讨年会,并作交流发言。

坚持统筹协调,着力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创先争优。把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一是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发展。以“教学效益年”为载体,进一步健全教师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机制,全面推行校长、教师跨区域、跨校际交流制度。建立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科学配置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学校布局合理化,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的差距。二是推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在继续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按照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注重质量的原则,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探索建立以县成职教中心为依托,区有培训基地、县有培训阵地、乡村有示范园区、示范场所的五级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是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依托县外名校,通过合作办学、引进优秀人才等方式,引进和放大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借力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在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上创先争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坚持标本兼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工作,营造育人良好环境。一是深入推进温馨教室与和谐校园建设,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丰富校园文化,注重人性化教育教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氛围。二是推进学校规范管理,深入实施“四大工程”(名师培养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校园安全保障工程),逐步建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鼓励引导学校出特色、上水平、创名校、育英才。三是进一步完善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机制,依托未成年人教育辅导中心和各乡镇学生辅导站,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深入开展“学、美、乐”在社区、温馨楼道、红领巾进社区、图书漂流阅读日等主题活动,丰富青少年的假期生活。四是加大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建立健全党委政府领导、教育公安互动、学校社会联动、各方面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治理,坚决遏制网吧接纳未成年人的违规行为,全力维护校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