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63期

牢记宗旨奉献一生

——记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张灿玾

2011-03-08收藏

张灿玾,男,1928年出生于山东荣成,中共党员,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60余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工作,全身心投入教学、临床和中医文献研究,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老骥伏枥,笔耕不辍。“穷莫坠青云志,老当怀骐骥心”。这是张灿玾教授的座右铭。虽已80多岁高龄,多种疾患缠身,张灿玾依然每天坚持工作,忙于读书、研究、带徒和诊病。他古稀之年完成了百万字巨著、中医文献学学科理论名著《中医古籍文献学》,78岁时出版了七十余万字的医籍研究专著《黄帝内经文献研究》,81岁高龄时出版了《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2010年暑期,他冒着酷暑,不顾体弱,在家人和学生的协助下,坚持写完了《张灿玾临床经验篡要》等两本专著。他主持和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多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等荣誉称号。张灿玾说:“我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党培养了我,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我必须不停地努力奋斗,克服困难,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执鞭杏林,桃李满园。张灿玾1959年调入山东中医学院任教以来,数十年如一日,辛勤授课,指导学生,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中医药人才,被评为国家“优秀中医药人才”指导教师。他在治学上追求极致,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张灿玾的博士研究生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技处处长谭奇纹谈到,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她记忆最深。有一次,张灿玾为了让她准确理解《灵枢》中的一句话,查找了汉代以前的所有关于针灸的论述供她参考。“这让我在之后的工作中养成了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使我终生受益。”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的李玉清说,“毕业已经20余年了,但老师身上孜孜以求的执着精神一直激励着我。”2009年4月,为响应中央“中医向农村发展”的号召,张灿玾虽已81岁高龄,仍收来自福建的两名乡镇中医为徒。自招收研究生以来,张灿玾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余名,他们中大多已成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或专业骨干。

  医德高尚,悬壶济世。除了教学和科学研究,张灿玾更是一名医疗大家。从20岁独立应诊起,至今他已行医60余载。张灿玾说:“尽管我一直致力于中医文献研究,但我首先是一名医生。文献研究离不开临床经验,搞文献既要懂医理又要懂文理”。在临床实践中,张灿玾主张“有是证用是药”,“苦病人所苦,急病人所急”。多年来,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常有省内外慕名求医问药者找上门来。他再三叮嘱家人“凡有求诊者,都应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要求”。每逢求医者登门,不论患者富贵贫穷,他都有求必应,并以“简便验廉”为原则悉心为患者诊治,深得患者的敬仰。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