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66期

情系西藏 大爱无疆

武汉大学75岁退休教师杨昌林三十三年如一日关爱武汉藏族学生

2011-03-15收藏

杨昌林,男,中共党员,1936年出生于湖南湘西。1978年,杨昌林因身体原因从西藏调入武汉大学工作,从此和爱人次仁德吉一起筑起武汉高校藏族学生的“武汉之家”。三十三年来,杨昌林先后接待、帮助过的藏族学生近一万人次,为培养爱党爱国、建设西藏的藏族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

践行誓言,情系西藏。为支持民族地区事业发展,1965年8月,杨昌林从武汉体院毕业后,积极争取到西藏工作,他在西藏条件较好的昌都地区工作一年多后,又申请前往条件更为艰苦的阿里地区。1976年,杨昌林突发高原性心脏病,不得不离开了西藏。1978年,当听说在武汉就读的10多名西藏新生不习惯武汉的湿热气候,出现身体不适的消息后,杨昌林夫妇立刻千方百计帮他们寻医问药,从此,这对藏族学生的“武汉阿爸阿妈”就在武汉高校传开。三十三年来,杨昌林始终坚持帮助培养藏族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扎根西藏、干一辈子”的誓言。2005年,次仁德吉去世后,已届古稀之年的杨昌林仍然执著延续对藏族学生的关爱。武汉大学藏族学生丁真拥青表示“毕业后回到西藏,要像杨老师那样用实际行动去影响身边的人,做民族团结的桥梁”。毕业后回到西藏工作的学生现在都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西藏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杨昌林的两个子女从武汉大学毕业后,都主动要求去西藏工作。女儿杨红梅援藏6年,回武汉后又成为父亲的好助手、藏族学生的好大姐。儿子杨红兵1992年进藏,如今已在父母曾经留下足迹的阿里地区奉献了19年。

关爱学生,无私奉献。三十三年来,就读于武汉高校的西藏学生,几乎都得到过来自杨昌林一家的关爱。凡是藏族新生来武汉,他一定会请到家中吃迎新饭;每年7月,会请当年毕业的藏族学生吃送行饭;每年藏历新年,会按西藏过年方式把家里布置一新;家里常备糌粑、酥油茶……杨昌林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都用在了藏族大学生的身上。2008年初,南方地区持续雨雪冰冻天气,考虑到很多藏族学生放假回不了家,已经回到湖南老家准备与亲人一起过年的杨昌林马上租车下山回到武汉。从藏历年三十到大年初七,杨昌林足足忙了8天,把滞留在武汉的藏族学生分批接到家中过年。杨昌林最为珍视的有两样东西:一本相册,里面全是他珍藏多年的与藏族同胞、藏族孩子的合影;一本纸页已经发黄的通讯录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抄记着藏族孩子的学校、姓名和联系方式。

忠诚于党,为国育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杨昌林同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使远隔家乡千里的学子感受到了党和祖国大家庭、社会主义的温暖。每年在国庆节、西藏解放日等节日里,杨昌林都积极支持藏族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文体活动。如今,武汉高校藏族学生国庆联欢活动已举办了16届。各校学生轮流组织,在活动中自己教育自己,并渗透爱党爱国、民族团结等内容。杨昌林还特别注重对藏族学生的思想教育。西藏樟木口岸检验检疫局局长米玛次仁说,“杨老师听说我入了党,高兴得从病床上站了起来,对我说,‘你入党不能为了升官发财,而要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那一瞬间、那一句话,将影响我一辈子。”由于西藏教育基础比较薄弱,不少考上大学的藏族学子的学习基础仍然较差,刚进大学时学习比较吃力,杨昌林就主动当起了他们的“校外辅导老师”。2007年,杨昌林专门撰写了《关于高校为西藏培养专门人才的几点建议》,建议各高校因材施教,想方设法帮助孩子们学习成长。杨昌林努力帮助孩子们学好有关课程,为藏族大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种种困难,靠着锲而不舍的努力,杨昌林深深改变了一些藏族学生的命运。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研究生达娃扎西说:“杨老师不断鼓励我,一定要读研究生!”大学四年级时系里保送研究生,尽管他的成绩在藏族学生中很好,但在班上名列第9。杨老师去教务部、研究生院反复争取,增加一个保送名额,使他得以继续深造。

三十三年来,杨昌林坚持不懈地为藏族同学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对于这一切,杨昌林朴实地说:“西藏人民把优秀的女儿嫁给了我,如果不是因为心脏病,我本来打算在西藏干一辈子。回到内地能多年帮助培养藏族学生,让我不再遗憾并且快乐着。这都是我该做的事,但我做得还不够。”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