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07期

赤诚报国 毕生育人

——追记华中科技大学陈立亮教授

2011-05-26 来源:教育部收藏

陈立亮,男,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赤诚报国,毕生育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奖,2011年2月18日因病去世,年仅42岁。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陈立亮是时代需要的好党员好干部。作为学院负责人,陈立亮带领班子成员团结合作,以学院发展为最高目标,积极营造进取向上的良好氛围;他还始终把人才队伍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亲自去英、德、法等国家招揽人才,引进国内外知名青年学者达18名。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黄云辉就是陈立亮“处心积虑”从国外“挖回”的人才。2006年12月,研究动力电池的黄云辉计划回国发展,陈立亮表示:“如果黄博士愿意来,院长位置留给他。”

作为院长、联合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陈立亮坚持学院与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思路,重组4个科研与教学中心,拓展材料学科新专业,大力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却从不为自己争取资源,他说:“当干部讲奉献,这是天经地义”,主动放弃院长岗位津贴,致力改善年轻教师的生活条件,而且还常常用自己的经费为课题不多的青年教师争取课题和项目。陈立亮特别关心科研团队建设,就在去世前一个月,还为国家大飞机项目编程写代码,并将自己的研究生一一叫到家里,进行单独指导。陈立亮曾说:“在人们认为学术界普遍浮躁的环境下,我们更要能够潜心科研、认真工作,多提携和培养更多年轻人才。”

任劳任怨,甘为人梯。始终坚持站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教学工作,担任本科生班主任,陈立亮是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好朋友。陈立亮授课从来不点名,但到课率始终很高,授课过程中不仅有趣味性的幻灯片,而且还有思路清晰的板书,不仅有内容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还经常穿插着自己的亲身体会和感悟。陈立亮每年定期开展“院长与学子面对面”、“院长和你谈就业”活动,建立与每一名学生之间的“直通车”。他亲自抓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经费保障。

陈立亮在学术上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倍加爱护学生。在做化疗期间仍然坚持工作,把博士生庞盛永近10万字的博士论文修改了3遍,甚至连标点符号都用红笔标出,就在逝世前一个月,还主持召开了庞盛永的博士论文答辩会。来自贵州山区的仡佬族学生孙小军右腿残疾,一进校就受到陈立亮的特别关照,陈老师把他招进自己的课题组,放在身边,手把手辅导,亲自推荐孙小军申请日本东北大学交换生。孙小军曾说:“陈老师人如其名,永远在我心中立着、亮着,是他教会我自强自立,是他照亮了我的人生。”陈立亮经常深入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在得知学生殷亚军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时,他不仅主动垫付学费,还为其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

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在科学的求索路上,追求卓越,克尽职守,陈立亮是站在科技发展前沿的好学者好专家。2002年,陈立亮在美国做了一年访问学者后,被美国爱荷华大学竭力挽留,但他毅然选择按期回国。他说:“在美国是为外国人打工,只有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一切科研成果才都是祖国的。”2005年,美国公司邀请陈立亮到设在上海的中国总部任职,开出了巨额年薪,但他依然拒绝了。陈立亮长期致力于铸造过程数值模拟仿真技术的研发工作,勤奋钻研,精益求精。他先后负责国家863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纵向项目,发表论文110余篇,被3大索引收录65篇;率先开发出铸造充型过程多相流动的新算法,创造性地提出球铁铸件动态区域碳守恒原则;负责研制的“华铸CAE”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内铸造领域极具影响的仿真分析系统。陈立亮还十分重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组织出版40余册系列教材,其中列入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6册、“十一五”规划教材12册,出版教材数量居全国同专业第一。他狠抓教学质量和团队建设,把原来分散在理论课中的实验进行提炼,形成实验课程平台,新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纳入本科培养计划。材料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材料加工工程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团队”。

发展,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这是陈立亮自始至终的工作节奏,十几年来,攻课题、搞实验,抓改革、带学生,揽人才、跑项目,他的日程表总排得满满当当。今年2月18日,癌细胞扩散到肝肾的陈立亮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但他的精神却带给师生极大的震撼。陈立亮去世后,学生们建起了悼念网站。“还有谁会像您一样给本科生上课坚持用黑板板书呢?”“很酷又很严格,很火又很温情,一个激情四溢的生命怎能就此燃尽?”“你总给学校带来惊喜,可最后为什么要留下这永远的痛?”千言万语,说不尽师生的怀念,却道出了陈立亮高贵品质与人格魅力。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