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39期

崇高的人生理想 执着的科学道路

——记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

2011-08-12收藏

  编者按: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1289期上刊登了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高松的先进事迹,现予以转发。

  高松现为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入党20多年来,他始终锲而不舍地钻研、默默无闻地奉献,以自己的执着、努力与奋斗实践着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实践着入党时的誓言。他用勤奋的足音,谱写着绚丽的人生篇章。

勇攀高峰的科学家

  高松在大学时代就树立起崇高理想,渴望通过科学研究实现人生价值。多年来,他致力于配位化学与分子磁性研究,在发现新的磁现象、发展新类型分子磁体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工作。为节约科研成本,高效测定分子的磁性质,他和同事们在实验室的行军床上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征程上不断进取,率先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同自旋的单链磁体,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Glauber教授早在1963年提出的一维Ising链动力学理论模型以分子实物的形式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1998年至2011年,高松及其合作者在配位化学和分子磁性领域发表SCI论文300余篇,累计SCI引用8600余次,h指数51。这组令许多一流科学家都吃惊的数字背后是他20多年来孜孜不倦的日夜奋战。2007年,43岁的他,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甘于奉献的领军人

  2006年,高松就任化学学院院长。上任后,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让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特别是为年轻教师和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

  他带领班子成员为学院发展尽心尽力,积极引进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使化学学院各学科发展齐头并进,成为一个拥有9名院士、15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0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的“大”院。学院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底,国家科技部批准北京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筹建“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学院学科综合排名稳居全国高校之首。

  在担任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时,他对中国化学学科的发展倾尽全力。他将实验室仪器向国内和国际同行开放,经常帮助其他研究组进行样品磁性测试,开展广泛的科研合作。2010年10月,第12届国际分子基磁体会议在北京召开,高松任大会主席。这是学界对中国分子磁体研究的承认,也是对高松在该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

创新人才的导航者

  高松热爱教书育人事业,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坚持每学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最新文献,注重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谦和宽容平实坦诚”,这是同行、同事和学生对高松的一致评价。“是高老师的人格魅力最终指引了我的人生航向”,学生们谈到高松时,这是一句说得最多的话。有位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他就悄悄地为这名学生偿还助学贷款,解除后顾之忧;有位同学在研究单离子磁体时对求解稀土离子的低激发能谱感到困惑,限于实验条件又难以突破,对继续从事化学研究产生动摇,他就让这名同学收听一名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专家的报告,耐心向他讲授该项研究的国际进展情况和可能的突破点,使这名同学坚定了自己的科研道路。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下,培养了一名又一名博士毕业生,为我国培育分子磁体领域下一代中坚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宋成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