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第263期

五年坚持不辍 唱响支教之歌

2011-11-24 来源:教育部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收藏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党员支教队成立5年来,坚持定期定点开展内容丰富的支教活动,受到所支教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支教队员们在支教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支教队已成为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舞台,也成为引领广大学生党员创先争优的旗帜。

  从受排斥到广受欢迎,支教活动有声有色。2006年5月,支教队正式成立后,经过一番努力联系到成都金牛区安靖镇,镇领导安排他们到条件最差的高林小学试点。起初学校老师也没把他们当回事,便找些问题打发他们:“以前讲海市蜃楼,学生总不能理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第二次去学校,支教队员便将笔记本电脑带上,播放海市蜃楼的图像资料,支教学校老师提出的“难题”迎刃而解。看到这批大学生确实不简单,其他老师也开始主动把自己的难题拿出来请教他们,现在老师和同学们都离不开支教队员们了。

  随后,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汶川大地震后临时迁到成都办学的阿坝州威州民族师范学校附小先后成为他们的支教基地。针对4所学校的不同特点,党员支教队推行“常规授课+特色活动”模式。常规项目主要以兴趣小组的形式,由支教队员坚持每周定期授课,在此基础上支教队每学期举行主题鲜明、形式各异的特色活动。支教队员们还与支教基地推荐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支教关系,展开长期不间断的、涵盖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支教活动,取得良好成效。

  支教队伍不断壮大,接力棒越传越广。定期开展支教活动的队员最初只有10多人,随着支教活动的深入开展,其他学生党员和许多非党员同学也都积极要求参与,并且一届一届地接力传下来。目前支教队已发展到13个支队、300多人。支教队的长期支教活动受到学校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将支教队的2个基地作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每年从专项经费中拨出5000元专款资助支教活动。

  队员们在支教过程中并没有满足于埋头实践,他们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他们的事迹不断被学校、成都市和四川省相关媒体报道,支教队所属党支部在2009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亮党员身份立支教志向,支教队员不断成长。支教队第二任队长、2004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李远方说:“在大学里,如果党员仅仅是学习成绩好,那跟其他普通同学有什么区别?以前,每当想到这个问题就觉得空虚。自从支教后,我就没这种感觉了。因为除了成绩好,我还能帮助别人,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很多学生党员通过参加支教活动,深切体会到党员的丰富内涵,明白了党员的先进性应该在实践中去体现。支教活动还使一些队员们树立起到艰苦地区扶贫支教的志向。2010年,支教队前任队长、2006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乔兰在毕业后依然选择了签约地震重灾区四川广元市的选调生。她说:“4年的支教生涯,我的认识从仅仅是参加志愿活动到赋予支教活动以人生的意义。到艰苦地区就业,就是我人生的无悔选择。”

  5年来,已有近1000名同学参加支教队,在4个基地开展支教活动近万人次。他们在倾心付出中也收获了丰硕成果,支教队走出了3名学校学生最高荣誉——“竢实扬华奖章”获得者,数十名队员被保送到北大、人大、复旦等国内知名大学读研,70%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单位就业。

(责任编辑:傅佩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