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山东大学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2010-11-26收藏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情况特辑第51期

近日,山东大学印发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在对学校前十年发展进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积极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学校未来十年发展的总体战略、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及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四大发展战略,实现新的攀越。学校确立了两步走战略步骤,即第一步在“十二五”期间,以推进“青岛校区”和“大学系统”建设及“提升国际化”为引擎,完成系统布局,跻身世界前300强;第二步在“十三五”期间,形成十个以上的一流学科群,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是以人才强校为根本。以高端人才、青年教师、海外人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培养和延揽人才。二是以学术立校为根基。把学术振兴与发展作为学校第一要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统筹“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增强活力,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办学治校水平和学校发展能力。四是以国际化为引擎。以世界一流大学为参照系,提高全员国际视野、学校的研究创新能力和校园国际化氛围,扩大学科的国际影响。五是以依法治校为保障。坚持依法建章立制,规范办学行为,维护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积极创建法治、民主、和谐的校园。同时,明确了四大战略取向:即要充分彰显大学的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

——《实施意见》确立八大重点任务,推进学校事业发展。一是努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完善和创新本博贯通、分段要求,通专结合、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个性培养、“三跨四经历”的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和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创建应答“钱学森之问”的山大模式。二是加强学科、科研与平台建设。以建成具有山大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学术创新体系为目标,建立适宜学术发展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构建起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国内一流的学科和科研平台,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者队伍和一批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结合的团队。三是增强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新能源、信息网络、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在人才结构、学科设置和研发攻关等方面提前布局。积极开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研究。以服务为宗旨,努力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撑力量。四是大幅提升国际化水平。按照世界一流大学标准建设,实现学科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和校园国际化。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和杰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引进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建设,确立新的师德规范,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六是推进教育、管理、服务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现代化。建设包括大型仪器设备网上共享、高性能计算中心、基于网络的科研协作和服务系统、学科信息资源和科普信息资源、电子文献资源服务系统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科技环境和平台。构建国际一流的大学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全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七是构建特色大学文化。坚持立足于建设国文化代表性的大学办学定位,全面建设具有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的大学文化。八是做好青岛校区建设。突出“高端性、国际性、特色性、标志性、绿色性”目标定位要求,在青岛搭建科技服务、国际交流和汇聚人才的平台。

——《实施意见》强调八大保障措施,保障学校战略的实施实现。一是改革和创新办学模式。按照“统分结合、优势互补、各具特色、一体发展”的“大山东大学”发展架构,建成济南、威海、青岛等地办学的“山东大学系统”。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校部机关实施大部制,在学术管理实施学部制。建立以学术需求为导向的横向组织结构,实现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离。三是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实行真正的聘任制和淘汰制,继续实施“终身教授制度”、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四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制定颁布《山东大学章程》,建设以“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授治学”为特征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五是保障经费投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力争办学经费每五年翻一番。六是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保障教师和学生权益,营造良好的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七是组织实施六项重大项目。大力实施“学术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下一阶段“985”工程建设,编制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做好110周年校庆活动,切实落实《山东大学国际化战略2015纲要》,制定实施《山东大学中长期事业攀越计划纲要(2010-2020》。八是组织开展改革试点。选择部分学院和机关单位进行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等改革试点。

——《实施意见》突出三项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培养管理、考核监督工作体系,积极推行党务、校务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等在内的监督制约机制。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二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创新学生人格培育体系,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三是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师生可承受度的统一,建设更适合于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和创新的校园环境。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