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情况特辑2011第37期
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坚持“精品办学,英才教育”的理念,致力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领军人才和中坚骨干,努力推进教学工作的改革创新,本科教学工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理实结合、科教结合、所系结合的“三结合”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理实结合,夯实实践教学基础。学校强调要打破理工分家、研究与教学脱节的局面,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理科与工科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在一系列改革举措中更加突出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围绕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重构本科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精简理论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参与各类实践教学活动。从2011年暑季开始,实施春、夏、秋三学期制,在夏季学期的课程设置中,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安排了过去正常学期中难以开设的“大实验”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加强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制度保障。学校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成了物理、生命、化学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球和空间科学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工程科学等8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推进了优质实验资源的整合共享,搭建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的平台,集聚了一批热爱实验教学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了实验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在经费上除保持实验教学正常费用投入外,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保证实验耗材的足额按需供给、更新实验设备、开设新实验项目等。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推进,以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中科院英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加大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力度,近两年每年投入2000万元教学实验室专项经费,集中重点建设,分步提升各实验教学中心的水平,对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和薄弱环节重点投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学校在加强校内实验中心建设的同时,大力支持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地方共建了生态、生物、地质、地震等学生校外实习基地,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教结合,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学校坚持科研和教学结合的办学传统,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教师根据科研成果提出新的实验课程项目,把科研成果引入实践教学。在强化教授上课堂的同时鼓励教授开设实验课程,工作量考核时按理论课程同等对待。要求包括国家实验室在内的所有科研机构深度参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所有科研实验平台向本科教学和本科学生开放。如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参与少年班学院的办学,构成交叉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直接参与本科教学,形成核科学技术学院的办学主体。为了进一步鼓励大学生进实验室参与科研,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在借鉴国外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实施“大学生研究计划”,支持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或者进行毕业实践设计,创造条件让他们接触科学家,尝试失败与挫折,培养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目前,全校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6%以上,成为本科教育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结合一个亮点。
——所系结合,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学校坚持“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学方针。学校的每个系都和中国科学院一个或几个相关研究所对口合作,集中了一大批科学家兼任校系领导,亲自为学生授课,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指导学生论文等工作,把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科研前沿介绍给学生,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了学校与研究所双方“优势互补、互动双赢”的合作模式和机制体制,特别是通过共建科研平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实现了以项目带团队、以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育人”模式。高年级本科生赴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和实验室参与科研活动已成为实践教学的常态环节。2009年起,学校进一步探索所系结合的新思路,与中科院相关研究院所联合,创办各类“科技英才班”,旨在充分发挥双方科研和教育的优势,有效利用丰富的科技与教育资源,对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学校还通过机制创新,将“所系结合”的合作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已建立起和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总装备部所属研究机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公安部消防局、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航天科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一系列合作关系,通过不断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尽早进实验室、进课题组、了解学科的发展前沿的机会。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