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坚持育人为本 推动改革创新

2010-12-01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黑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吉炳轩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着眼于调动全社会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党、全民、全社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作出的重要决策,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进步和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做到教育发展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全过程,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共产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自由平等思想、公平正义理念,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要加强优秀文化教育,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融合,弘扬和学习“闯关东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情感、热爱家乡情怀和热爱人民情结。要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思想道德,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德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方式,充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上。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规划,相互配合,各方协作,合力推进。要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体验社会生活、接受实践锻炼,得以全面发展。要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独立思考、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着力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打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坚实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建立起有利于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成长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大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各类人才。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教育理念贯穿在教育工作全过程、贯穿到社会各行各业,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同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紧密合作,以多种方式、多个渠道来培养创新人才。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全面提高能力素质,特别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特别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切实提高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推动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于改革开放,要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衡量教育成效主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本领、工作的能力、做人的道德、创新的意识,是否具备了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进取的精神。要按照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综合素质要求,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培养多样化人才的观念、全社会终身学习的观念,建立起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学生创造思维,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引导学生潜能发挥,着力打牢知识根基,扎实奠定成才基础。要下决心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精神欢娱、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着眼于调动全社会支持教育、兴办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党、全民、全社会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体制。要坚持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学校合作办学、集团化办学。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把民办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清理纠正影响民办教育发展的歧视性政策,切实优化民办教育发展环境,鼓励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教育是全党的事、全国的事、全社会的事,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必须制定政策,建立机制,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动员一切力量支持教育、投资教育、兴办教育,形成全社会都切实重视教育、热心发展教育的良好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着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要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学责任,规范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农村学前教育、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发展。要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我省的教育影响力和竞争力。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部门和国际教育组织沟通联系和合作,积极引进教育专家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巩固我省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优势,支持高等院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和教学科研平台,鼓励教学、科研、管理骨干出国研修培训。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深入实施留学龙江计划,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家乡服务。

  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基础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要完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政策。只有公平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强对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支持,才能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要努力促进办学条件均衡,深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初中校舍改造等工程,加快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省70%的义务教育学校要达到标准化建设水平,到2020年全部都要达标。要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组织开展城镇教师到乡村支教、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活动,鼓励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要促进教学资源均衡分配,充分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开展校际之间对口帮扶活动,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要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完善小学就近入学、初中对口升学制度,有效遏制义务教育择校现象。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要完善教育资金合理投入政策。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各级财政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教育经费法定增长,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要确保教育投向公平,下决心解决城乡之间投入差异,注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把更多的资金投向最需要的领域、最关键的环节、最困难的群体。要健全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积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债务,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切实保证教育经费合理规范使用。

  要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要让公共财政的阳光覆盖更多学生,切实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有受教育权,确保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要健全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关心特殊群体孩子,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政策,保证他们能进入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要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管理,让留守儿童有学上、上好学,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要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免费高中教育,创造条件让更多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上学,到2015年全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要达到90%以上。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