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长 黄奇帆
■经济发展、教育为先。这是重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认识。重庆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抓住机遇,人才起着关键作用,而培养人才的基础条件就是教育。
■要实现重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重庆必须在教育上实现“四个率先”: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实现教育国际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
直辖以来,特别是过去5年重庆教育在6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重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在教育普及上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历史性的“三大突破”:第一步,经过10年努力,到2006年,重庆实现“普九”全覆盖,西部率先;第二步,在“普九”基础上,用4年时间实现了“普十二”,初中学生升入高中阶段比例达9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第三步,大学毛入学率已达30%,西部领先。
第二,始终坚持教育改革创新,解决了十大历史遗留问题。一是解决“普九”债务问题。“十一五”期间,重庆偿还了“普九”全部债务近28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用财政性资金偿还“普九”欠债的省市。二是解决中小学危旧房问题。投入超过70亿元,全面消除了420多万平方米中小学危房,60%的中小学校舍实现标准化建设。三是解决农村学生寄宿难问题。近年来,累计投资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基本解决农村学生的寄读问题。四是解决农村代课教师问题。2007年,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按照90%的录取率择优录取了8941名公办教师,在全国率先解决了农村代课教师问题。五是全部解决库区迁校资金缺口问题。通过协调三峡工程补偿资金、纳入三峡后续工程规划等渠道,全部解决库区迁校资金缺口。六是解决中小学生均经费保障问题。2008年,通过提高生均办公经费、校舍维修改造补助等标准,使保障水平得到了提高。七是解决了教师待遇问题。2009年,落实49亿元,在全国率先落实并兑现31.7万元义务教育教师的绩效工资。八是解决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投入专项资金100余亿元,使60%中小学达到国家标准化要求,建成1080片塑胶跑道。九是解决高中阶段“瓶颈”问题。推动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并行发展,目前学生人数已超过115万人,总规模比1997年翻了两番。十是解决大学扩招生均经费问题。今年,大学所有生均经费平均已达5600元,补上了过去的欠账。
第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了事关千家万户的教育民生。一是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至2009年,全市累计落实专项资金82.9亿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每年惠及中小学生350万人左右。二是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每年资助学生达400多万人,特别是职业教育方面,率先建立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中职学生资助全覆盖,已在10个区县推行免费中职教育。三是健全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机制。近26万名农民工子女享受了“两免一补”,从今年起,将新建115所中小学,解决300万名转户子女入学和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四是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培养关爱机制。通过采取“寄宿制”、“代理家长”、“托管家园”、“4+1”等多种模式,妥善解决130万名留守儿童问题。五是实施中小学营养促进工程。目前,已实施学生饮用奶(鸡蛋)计划,为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爱心午餐”。六是建立新型校园警务体制。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实现“一校一警”、“多校一警”全覆盖,保障师生安全。七是促进毕业生就业。针对毕业生就业出台十条措施,促进大学生、中专生毕业有90%以上的就业率。
第四,以大学城建设为抓手,重庆高等教育基础设施条件大改善。大学城的建设,改善了重庆高等教育基础条件,使重庆大学生均占地面积达50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硬件改善的同时,推动了学科建设,使高等教育规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有6个本科学院改成了大学,有6个大专升格为本科,另外有一批中专升格为大专,层次结构都得到了优化。
第五,始终坚持公办民办教育协调发展,开创民办教育发展制度改革的典范。一是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二是在全国首创教育担保公司,为民办教育提供融资担保;三是解决部分民办学校的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布局和结构优化。
第六,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现教育财政性投入占GDP4%的目标。始终坚持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三管齐下,协调发展。同时70%的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努力实现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教育高地是支撑经济高地的基础,教育发展是解决“三大差距”的五大措施中的基础性措施。经济发展、教育为先。这是重庆要实现跨越发展必须明确的一个基本认识。目前,重庆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GDP、工业销售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创新高,“314”总体部署对重庆未来发展做出科学定位,“十二五”期间,重庆的各项目标都要实现跨越增长,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必须明确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一切的竞争,人才是根本。重庆要在今后的发展中,抓住机遇,人才起着关键作用,而培养人才的基础条件就是教育。
教育是缩小“城乡、区域、贫富”三大差距的基础环节。从理论体系来讲,缩小“三大差距”主要从五个层次探索推进:一是初次分配既要讲效率也要注重公平;二是健全二次分配制度;三是加强财税调节;四是鼓励创业和就业;五是发展教育。在教育上出现差距,贫富差距将难以扭转。让老百姓公平地站在教育的起跑线上,是缩小差距的根本举措。
要实现我市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目标,重庆必须在教育上实现“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注重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加快推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解决好户籍制度改革中教育布局问题,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立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质量人才,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今后重庆将大力发展一批以笔电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布局“云计算”处理中心和建设加工贸易的金融结算中心,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因此,整个教育要根据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人才,为城市化服务、为工业化服务、为建设经济高地服务。三是率先实现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境外教育优质资源,加强高校与国际跨国公司科研机构的合作。四是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要发挥普通高校、电大、进修院校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电大远程教育资源,整合区县、乡镇、社区各类资源,要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定期开放制度,到2020年,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宏伟蓝图已经展开,重庆如何实现?重庆将一如既往地坚持改革创新,坚持五个“坚定不移”,全面提高教育科学发展水平。
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普及与提高,逐渐达到普及学前教育、高水平普及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二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招生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五个方面。
三是坚定不移地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抓住三个关键环节,提高教育行政部门指导水平、提高学校科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
四是坚定不移地强化教育服务能力。优化高校和职业学校的区域布局,加快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的结合,创新校企、校地合作模式。
五是坚定不移地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财政投入总量,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达到GDP的4%以上;加大教育融资力度,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保障教育重大项目投入,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