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一位师者60年的坚守与追求

——记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

2010-09-14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亲笔签名

  ■本报记者 董少校 沈祖芸

  参与20多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评审、领衔名师基地定期培训、指导制定上海“十二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82岁高龄的她,依然铿锵行走、奋笔疾书、呼吁呐喊。为了更多教师的成长,她不遗余力。

  她,就是在教育的田野里耕耘了整整60年的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于漪心目中,教师要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淡泊名利,勤勤恳恳,一步一个脚印攀登。她就这样努力攀登着,走到峰顶时,自己化作了山峰。于漪说过三句话,平白朴实却又内涵丰厚,道出了一位师者的坚守与追求。

  “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有一种切身的体会: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她认为上课不是简单的技术性问题,它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素质培养,因为学校培养的是国家的后代、民族的后代。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面对孩子,于漪的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

  她为母语的边缘化而痛心疾首,为功利化的课外作业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而伤感。在一次研讨活动中,于漪忧心忡忡地说,新世纪中学生的心灵如同干涸的盐碱地,缺少精神养料。她大声疾呼:“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们。老师们要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对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

  正因为如此,对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于漪高度认同。她说,这是对急功近利教育行为的有力回击,将会起到积极的正面引导作用,“明天的国民素质取决于今天的教育质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正是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对于一些新教材中传统篇目保留过少、新增篇目太多的状况,于漪隐隐担忧:“教材固然需要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打开学生的视野,但更要首先学好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培养的人是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公民,应该深深打上中华民族的烙印,怀有一颗中国心。这是教育的使命,也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于漪坚定地认为,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的导向不能动摇。

  一肩挑着学生的今天,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有了这样强烈的使命感,于漪自觉维护着师道的尊严。她说:“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让自己的生命和我肩负的教书育人使命结伴同行。”站在为学生成长、为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她铸起伟大的师魂,自身也获得了崇高的人格力量。 

  “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于漪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修身养性为人师表。她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但一辈子还在学做教师。”

  对于学生的“不懂事”,于漪是这么看的:“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青少年,如果他们都懂事,有很强的自控能力,学习做事都很自觉,还要我们教师干什么?”于漪认为,教师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首先要教育自己,诲人不倦首先要学而不倦。

  每次上语文课,于漪都力求打破平铺直叙的套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带给学生深刻的课堂体验。一位多年追随于漪的教师说:“于老师从来不重复自己,即使是同样内容的课,也绝对不重复,每节课都是美丽动人的人文景观。”

  “时代的活水要在课堂上流淌。”于漪注重结合时代特点,从身边获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看到很多学生喜欢周杰伦的歌,于漪并没有简单地批评孩子,而是找来有关专辑认真试听,终于找到了周杰伦吸引孩子的原因:《青花瓷》等歌词从古典名章中寻找灵感,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乐意亲近;现代独生子女无人倾诉,烦闷时哼哼周杰伦的说唱音乐,是种很好的宣泄。许多学生得到了于老师的理解,高兴地说:“再告诉您第三个原因,周杰伦的歌,好就好在学不像。”半个多世纪的代沟一下子消除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开展课堂教学时就有了更强的感染力。

  “活到老,学到老。”60年的教育生涯,60年的艰苦探索,于漪没有一天停止过对教育的探索,不断从经验与感悟走向理性与科学。她已发表几百万字的教学研究文章和专著,留下了“学做教师”的探索印迹。

  “我的心中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1951年7月,22岁的于漪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来到上海第二师范学校工作。她先是按照校领导安排教历史,后又服从需要改行教语文。第一次登上语文讲台,于漪讲授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组长徐老师在台下听课,她非常紧张。一堂课结束,徐老师失望地说:“你虽然在教学上有许多优点,不过语文教学的这扇大门在哪里,你还不知道呢。”于漪深受打击,记住“不过”后边的话,暗暗下定决心:不仅要找到语文教学的大门,还要做出一番像样的成绩。

  勤于学习、乐于学习,这是于漪坚持了一生的习惯。她的心中装着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她认真向语文教研组的同事们取经,白天,她站在窗外,看别的教师是怎么上课的;晚上,她对着参考书仔细琢磨,不到深夜一两点钟不睡觉。教研组里共有18位教师,于漪把其他17位教师的长处都学来了;不到3年的时间,她自修了大学语文的全部课程。

  作为一名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于漪课堂教学的深刻思想、精湛语言、丰富信息常常引得听课者啧啧称赞,对视界融合、后现代等前沿概念,她也领会深刻,使用十分娴熟。于漪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知道了“阳春白雪”,还要弄明白什么是“引商刻羽”;听到温家宝总理引用“明年春色倍还人”,她穷究这句诗的来龙去脉,让它真正成为自己的内在积累。

  于漪非常关心教师们的个人成长,从今年1月开始,她率专家组进行教师专业发展专题调研,对几十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及现场评审,关注教师们的成长环境。近年来,于漪主持了“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等师资培训基地,同样将“两把尺子”传递给学员。在基地授课过程中,于漪注重引导学员之间彼此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每名学员都要说课、上课、评课,反反复复地实践,教后评论求其真。学员之间形成了坦诚交流的氛围,进行思想的碰撞,不避其短,实话实说。于漪说:“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捧不出名师的。不是服从哪一个人,是服从真理,要与真理为伴。”

  “从知之极少到知之不断地增加,是发奋学习的结果,要紧扣自己的工作、所教的课程来学习。”带着两把尺子,于漪走入了基础教育的大门,登堂入室,成为卓然大家。 

  【众人评说于漪】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李骏修:

  于漪把自己融入到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中,把学生当作民族的栋梁,当作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来培养,展示了一代教育大家的风采,演绎了无怨无悔的人生,是教师们的楷模。上海市杨浦区的“让于漪成为我们共同的形象”这一口号,道出了上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发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助理、特级教师谭轶斌:

  对怎样上好一堂课,于漪老师有着许多前瞻性的辩证思考。听过她讲课的人都会有这样一种感受:她很早之前就反对“单打一”,强调“综合”与“立体”。她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形成语文能力的侧面,又要有形成个人思想情操、思维品质和行为方式的侧面,只有二者有机统一,教学才能获得综合效应,学生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培养。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