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于漪《岁月如歌》启示录·2——如歌的岁月

2010-01-21 来源:《中国教师报》收藏

  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

  ——《岁月如歌》扉页

  这是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杀青时的有感而发,题在扉页上的。

  其实,开始于漪老师是拒绝写这样一本书的。多年来,许多领导、同行、弟子,包括出版单位的许多同志,都劝于漪老师写一本自传类的书,也有不少人主动提出执笔写《于漪传》,都被于老师拒绝了。她总是说,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写这样的书没有必要,应该多宣传其他优秀教师。

  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于漪老师终于答应写这本书,“写自己一点教育教学的经历”,让自己作一个例子,着眼教师的成长。2007年春节作出承诺,3月开始动笔,在炎热的7月交稿,78岁高龄的于老师,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完成了全部书稿。其间,于老师有很多事情,有很多会议,有很多教材要审……因而写作是见缝插针地进行,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但全书却是一气呵成。于漪老师是谦虚的,她始终将自己定位于一名普通的教师,原本出版社希望于老师为本书作一个自序,她说我只能写几句感言,但短短几句话,却给予我们解读此书、解读于漪的一个很好契机。

  《岁月如歌》是一首朴实坦诚的歌,它是从于漪老师心中流淌出来的歌。于漪老师无疑是深邃的,有思想高度的,但在这里,她却是单纯的,是真实的。对自己,于漪老师从不会夸饰与溢美,就像她的终身伴侣黄老先生评价她所说,是“很天真,很幼稚的”,是“没有什么想头的,只想把事情做好”的。因而,《岁月如歌》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坦诚与真实,“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它是于漪老师成长过程的真实展现,是她内心生活的坦诚剖析。本书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完成,其原因之一也就是真实,是内心世界的自然流淌。“奋斗才能生存”,“‘门’在哪儿”,“灵魂洗礼”,“拷问感情与责任”,“身上要有时代的年轮”,“一辈子学做教师”……从幼年的艰难岁月,到初上教师岗位的难堪,到“文革”经受的考验,一直到自己的终身追求,一个真实坦诚的于漪老师就这么从字里行间站起来了。

  《岁月如歌》是一首不断求索永远追求的歌。“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这背后,正是于漪老师永远的求索。于老师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我觉得此生有幸。教师不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且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因此,几十年来,我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力求做到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岁月如歌》正是于漪老师这种理想追求与生命意识的真切写照。正是这样一种生命追求,直到今天,八十岁的于漪老师依然歌唱不已,而且,远见卓识依旧。可以说,《岁月如歌》也是一首“求索者之歌”。

  《岁月如歌》还是一首隽永恒久的生命之歌。1977年10月19日,上海电视台直播《海燕》一课的教学过程,于漪老师第一次获得黄先生的高度评价:“用生命在歌唱。”评价极为中肯,这实际上也是对于老师整个人生和教师生涯的概括,并且是于漪老师之所以成为于漪老师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今天,于漪老师虽然感慨于“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但她完全没有历代文人内心深处那种浓浓的失落、无奈与沉重,而是充满着积极进取的年轻的生命意识。从教近六十年,至今已年过八十周岁的于漪老师仍然全身心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一年365天,于老师的日历上始终打满着参加各项活动的记号,没有一天空闲的日子,为了教育的发展,为了语文教学的进步,为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岁月如歌》是一首永不停息的歌,承载着一位永不停息的歌者。

  岁月如歌,如歌岁月。写作本文前,我在搜索引擎中打入“于漪、《岁月如歌》”的关键词。令我吃惊的是,竟然有那么多的“读《岁月如歌》有感”!是的,我们可以从于漪老师这如歌的岁月中获得很多、很多。 (上海市复旦中学 孙宗良)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