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增添一点教学的底气,我拼命挤时间学。那时,一周有两个晚上政治学习,回家总得九点半以后。每天晚上九点以前备课,改作文,九点以后学习,自修,咬着牙学,天天明灯陪我过半夜。不学上课就没有发言权。
——摘自《岁月如歌·“门”在哪儿》
于漪老师经常以“半路出家”自嘲,可正是她这个非中文系“科班出身”的语文教师,描绘出了当代语文教育的一派烂漫风光。她靠的是什么?凡是听过于漪老师讲学的人,除了倾心于她精湛的语言艺术外,更感佩于她信息之丰富,情感之勃郁,思维之敏捷,思想之深刻。如今已经八十高龄的她,谈起“后现代”、“视界融合”等话题来,竟然那么透辟深入,不能不令人叹服,奥秘又在何处?答案可能是丰富多彩的,但在这众多答案中,阅读无论如何都是顶顶重要的一个。
关于教师的阅读,于漪老师有很多精彩而又透辟的论述,而在《岁月如歌》中,她说得却很平实:为了增添一点教学的底气。就是这句平实的话,道出了教师阅读的全部内涵。
教学的底气是什么?它绝不是自认为胜任教学工作的“匠气”,绝不是“我的课堂我做主”的话语操控的“霸气”,更不是“无知者无畏”的“胆气”,而是通过广博的阅读积淀而成的“文化气”。这是一个教师生命的底气,这种底气,哪怕有些傲气,也会闪耀出人格的光辉,带着那么点可爱,因为“只有视文化为全部生命的人,才会在现代世界中还能为拥有文化与传承文化而自负”(见于漪《凝望·为有源头活水来》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在于漪老师看来,教师不应该只是学科教师,她首先应该是文化人。她经常引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洞穴中的囚徒”的隐喻来阐述教育的真正含义。教育的目的,就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世界。而只有那些真正具有文化底气的教师才能成为那个发挥牵拉提升作用的人。
从2006年一直到现在,我有幸成为上海市“于漪语文名师培养基地”、“于漪德育实训基地”的学员。每个基地开班时,于漪老师都会送给学员一些书籍。其中包括《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中国文学概论》(袁行霈著)、《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刘象愚等著)、《教师不可不知的哲学》(林逢祺、洪仁进主编)等。从这些书目中,可以约略窥见于漪作为教师的阅读视野和文化眼光。
可是,当今教师的阅读现状又如何呢?最近,读了台湾著名出版人郝明义所著的《越读者》,其中一句话令人触目惊心:“我们犹如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初看去有些危言耸听,细想来却发人深省。根据《北京晚报》2009年4月23日对1011名教师所做的一项调查,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个小时。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69本书,其中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在这些极为有限书籍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学参考书。这样的阅读现状的确是令人忧虑的,试想,仅靠阅读教学参考书,怎么能够“增添教学的底气”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个人。”以育人为职责的教师,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之外,更应该在文化生命的意义上不断自我发展与提升。从于漪老师那里,我们发现,教师完美生命的实现,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知”,就是学习,就是阅读;一个是“行”,就是实践,就是教书育人。通过广博地阅读学习,促进知识的丰富和精神的升华,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使教育更加多彩,使教学更有底气;教师以自己强健的生命意识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以自己广博的学识打开学生求知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此,教育目标也就实现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教师发展的必由路径,并因此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正如著名学者钱理群所说:“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和意义,就在于为学生打开一个‘广阔的文化空间’,其主要途径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因此,一个不愿读书的教师,必然是一个不称职的教师,一个由不读书的教师组成的团队,就是一个缺乏教育生命力的群体。
为了教育的底气,我们必须阅读! (兰保民)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