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做老师不能荒废学生无价青春

2010-10-14 来源:《文汇报》收藏

  于漪是德高望重的名师,可谁会想到,老师古稀之年开始研究起流行歌手。旁人不解,原来她是从中揣摩教育的新课题——“个性化教学”。“那些人嗓门不怎么样,为什么能赢得掌声?我仔细研究过,发觉他们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个性是这些流行歌手的生命之本。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需要个性化的教学。”

  一生为师,且不断求索着教育的新课题,她背后的动力就是学生。她总说,“青春无价。学生的青春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我们不能荒废了学生无价的青春。”为此,她潜心钻研,并不断和同道、后辈探讨“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心得。

  现在的课问题不少。有些“公开课”看上去旁征博引,实际是信手拈来、随意发挥,这种教学太浮泛。还有的正相反,课上得死,一些教师脑中的知识还是一团浆糊,自己讲不清,如何使学生清楚?鲁迅说:但愿浅而清,不愿深而浊。我们做教师的,还是清而浅些好。回到起点,把课上好!

  程红兵(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我觉得于漪老师提出的“把课上好”,是回到了教改问题的原点。教师毕竟是面对学生的,课都上不好,怎能算是合格的教师?但现在的问题是,要搞教改,教师培训就得跟上,可不少教研员自身都跟不上。

  于漪:不少教研员不了解学校教育的实际,的确是个问题。不过,要说课堂教学没人研究,也并非如此。为数甚多的公开课不就是一定意义上的“研究课”?但是,如果对这些“研究课”认真研究一下,就会发现问题不少。一是“浮”。看上去是旁征博引,实际上是信手拈来、随意发挥,与课文无甚关联,这种教学太浮泛。二是“空”。不去分析和研究教学中的核心,只是花里胡哨地“卖关子”,弄得别人云里雾里,还自认为高明。三是重“包装”。老是追求新形式、新模式,用“多多益善”的投影、图片、表格等手段把一堂课包装得严严实实,总希望在课上能爆出个大新闻来。

  另外,还有些教师的课很“死”。教育是要促进学生发展的,你上得那样死,是在害学生,学生会因此而厌学。再者,是上得很“糊”,“捣浆糊”的“糊”。在这些教师的头脑里,知识本身还是一团浆糊,自己讲不清,又怎能使学生清楚起来?有的还弄巧成拙、搞小聪明,结果越来越糊涂。鲁迅说:但愿浅而清,不愿深而浊。我认为,我们做教师的,还是清而浅些好。不过,那也不易。上课、教学,灵魂还在于一个“情”字,对学生饱有深情,不然本事再大也上不好课。

  眼下,市场经济考验着每一个教师。诚然,我们已经肯定了知识的社会价值,知识产品可以申请专利,但知识分子不要有了“知识”就向国家讨价还价,而要用知识使国家富强起来。

  费秀壮(上海市格致中学副校长):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许多人为金钱而奋斗。为此,有些教师心动了,也学会“见钱眼开”。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性。

  于漪:现在肯定了知识的社会价值,知识产品可以申请专利,但知识分子不要有了“知识”就向国家讨价还价,而要用知识使国家富强起来。知识分子要使自己成为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要占有知识?教师应该怎样付出知识?是为了培养人才,还是为了赚钱?教师付出了知识,需要以经济手段给予肯定,但如果教师为赚钱而付出知识,就会变成市侩。

  面对市场经济,我们要教学生的第一课不是怎样赚钱,而是如何做人。教学生做人,教师自己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目标,是“育人”,还是“育分”?这其实是一个哲学命题。不少教育者忽略和回避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造成极大的教育祸害。不客气地说,我们现在人为地制造“残缺人”,而该思考的没思考,缺乏哲学思考太可怕!

  张汝伦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要弄清教师学哲学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什么是哲学。简单地讲,哲学是对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根本思考”不同于“特殊思考”。特殊问题要用特殊思考,就是只思考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办法。但人生意义问题不可能通过具体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而要思考终身。对它的思考就是根本思考,要启发心灵,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哲学思考。

  于漪:张汝伦教授讲得好。不懂一点哲学,没有哲学意义的人生,是盲目的人生。不懂一点哲学,缺乏思考的教师,是盲目的教师。我们不少教师恰恰是缺少这方面的素养。

  陈晞(上海市长宁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现在,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对具体问题的具体思考很多,而对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却被我们“人为地忽略和回避了”。

  于漪:这种“人为地忽略和回避”,会造成极大的教育祸害。我们该做的事没做,该思考的没思考,缺乏哲学的思考太可怕了。

  还有“育人”还是“育分”这个问题,从哲学的视角看,“育人”就是富有哲学头脑的思考,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问题的根本思考。而所谓“育分”,说到底不过是衡量人的知识水准的一种手段,分数高,不等于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分数低,也并不是说这孩子什么都不行。教师面对的永远哲学命题应该是“育人”。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