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从培养目标看,大学是专业化教育,其任务是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各类专门人才。我校作为农业高校,其 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农业专门人才。 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而且更应具备学农、爱农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肩负起三项任务:传授知识、培养智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以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也是教师必备的综合性教育素养。
从德育与智育的关系看,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德育可以寓于专业课教学之类的智育之中,并能激发智育。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心理品质,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创 造发明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教学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 治学方法、创造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走向成功之路有着难以估量的实际意义。
从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与以前的大学生大不相同。当代大学生具有时代和青年本身独有的特征,富有朝气、锐气、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对新生事物敏感,渴望成才。他们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他们精力充沛,但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力,没有找到正确的途径发挥其作用时,就会用于无益甚至有害的活动上;他们的情绪强烈、感情丰富,但一般缺乏自制力,情绪容易动荡,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刚刚度过紧张的高中学习而转入大学校园,有松气的心理,特别是对某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到期末考试时,往往有几门课程不及格。新生特别需要得到老师在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与爱护。学生喜欢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对学生有着真挚感情的老师。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正说明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教书与育人密切相关,做好教书育人关键是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热情地在教学工作中自觉育人。
课堂教学——培养学子知识和兴趣的重要手段。学生希望获得渊博知识,学好专业,将来造福人类。课堂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求知欲最强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要一丝不苟地备课,用生动的语言、渊博的知识来陶冶学生的心灵,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只有上好每一堂课,才能取得同学们的信任和尊敬,才能争取做好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主动权。我任教果树栽培学等课程,多年来,一直在思想上重视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果树栽培学产生了兴趣。通过讲解果树生产与大农业的关系,果树生产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实践证明,教师热爱自己的专业,对教学工作真正做到热心、衷心、诚心,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最能赢得学生的爱戴,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果树要长树也要结果——专业课教学也可进行职业理想教育。农大的学生,有些为跳“龙”门则进“农”门,认为进错了门,专业思想不端正,学农厌农,在繁重的课程前面,望而生畏,不认真学习。例如,有的学生对开《园艺原理与技术》课不太理解,急需了解这门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有什么用等问题,这时候,专业教师最具有优势,可以通过讲解本门课程的特点,本门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说明本门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成为园艺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又如,在我带学生进行果树整形修剪时,告诉同学们怎样剪才能保证果树高产稳产,怎样剪才能避免让树只长树而不结果。通过启发,学生明白只有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才能让剪刀“生辉”。
推动致富路,可成幸福人——专业与唯物辩证教育不矛盾。对于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不是要我们在课堂上生硬地、孤立地把与本课程无关的政治术语硬灌给学生,而要把专业课与思想教育、职业教育自然地紧密结合,才能启动学生的内应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悟出人生的真谛,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远大的理想。例如讲果树栽培生理学,我会结合果树在内因与外界环境影响下不断变化着生命现象、规律以及需要高产优质的调控途径这一特点,把知识和思维方法同时教给学生。当学生最初缺乏抽象思维、联系、分析的能力时,我就围绕“生长结果特性”、“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调控原理”等重点内容,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分析果树“高产”、“低产”的原因,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转化的条件来深入浅出地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和概括,帮助确立唯物辩证的观点,让学生摆脱孤立、静止、形而上学地认识事物的方法。针对学生对知识重死记硬背,我反复强调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并不断介绍学科的发展动态,让学生敏锐察觉知识更新的里程,从中确立变化和发展的观点。
一位毕业生曾在信中这样写道:“……我曾后悔进了‘农门’,整天与泥土与果树打交道,祖祖辈辈在农村,几度想跳出‘农门’,经过您对我们进行的‘学农’、‘务农’、‘爱农’的思想的教育,使我坚定了信心,牢固地树立了专业思想,现在我整 天教农民种果树,农民个个都富起来了,我心里乐滋滋的。马克思曾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被任何困难所吓倒……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 自私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事业虽不显赫 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从事农业研究正是这样一个为千万农民幸福所需要的崇高的职业……”读了这感人肺腑的文字,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该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大树小树都要剪——学生习惯的内化。在学生中,好学是主流,也常常出现好学、好胜、好高鹜远的现象,但好胜也会发生偏激,好高鹜远也容易造成见异思迁。我们要培养学生严谨 的治学态度,在重视书本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对能力和品德的 培养。为了让学生既有开拓精神,又能踏踏实实、不畏艰难、不求虚名,从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地发奋学习。我在实习、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客观地观察现象,验证理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次在修剪李树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选小的李树,都不愿剪大的李树,原因是工作量大,且难度大,担心剪不好。对此,我不直接批评学生,而是客观地分析李树单株差异与修剪好坏的关系,指出无论大 树、小树,都必须剪好,认真操作更为重要,会剪小树并不意味 着会剪大树,我边讲边示范,教学生将大树化小,逐个把侧枝、副主枝、主枝剪好,然后先让3~5 人成一组,集体讨论修剪方法,然后每人剪一株树。同学们消除了畏惧困难的懒惰思想,顺利完成了任务。同时告诉学生一剪刀会使好不容易成长1~2 年的树毁掉。让他们学生珍惜自然物的生命。
知心人、有心人——学子路上诚心人。老师要做学生的 “知心人”,做育人的“有心人”。学生的问题可以从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而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我们自觉地做 “知心人”、“有心人”,就会发现学生中的各种思想问题,主动 地帮助学生从徨、苦闷中解脱出来。教师对学生越真诚,学生对教师也越亲切,把您作为知心人,向您倾诉学习和生活中 的困难、烦恼。面对学生那明亮、信任、渴望帮助的目光,我们能无动无衷、漠然视之吗?能说这与专业课教学无关、而将同学拒之门外吗?教师通过认真对待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参加班级活动,与同学们交知心朋友,可以加深师生感情,师生情深更有利于促进教学。33 年来,我把热爱教育事业同热爱学生的真实感情融为一体。同学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成为鼓励我搞 好教学的动力。毕业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刚学专业时,您对我们要求特别严格,当时有点恨您,但到后来,醒悟到您不辞辛劳,每天晚上拖着疲惫的步子回家的时候,心里总是有些过意不去,您那颗赤诚之心,使我真正感到您真是我们的知心人。古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老师有信心,在你用汗水和心血灌溉的土地上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服务祖国发展——教书要与科研、生产相结合。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就在于运用,教学要与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是当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奔小康的关键。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 ,而发达国家超过70% ,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我国为40%,而发达国家达85%。只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如果农业科学不应用到农村去,就失去了科学本身的价值。高等农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必须紧紧把握农业科技革命动向,在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优质新品种选育和农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找出路,下功夫,为实现传统农业向高效集约型农业的跨越式 发展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书本知识一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就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我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成果去支援农村,致富农民,这也是科研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一名教师,如何为“三农”服务?我一直从事果树的教学和科研,秉承无私为农业奉献的精神,积极服务“三农”,经常利用寒暑假跋山涉水,深入基层,送科技下乡,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农民排忧解难,至今足迹已踏遍湖南省的60多个县,并在澧县等科研 实践基地中,将教书与科研、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如“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这一成果,打破了我国南方不能种植欧亚种葡萄的先河,结束了南方种植红色品种不能上色的历史。这一成果,目前已经被利用发展欧亚品种生产基地13000多亩,欧美杂种葡萄4100多亩,欧亚种葡萄实现平均亩产值14000多元。澧阳镇朱家岗村农户蔡业贵种植4亩美人指,2003~2004年共收入130000多元;永丰乡复兴村农户陆绪炎种1.2亩红地球葡萄,最高亩产值达23000多元。 2004年澧县种植葡萄,收入达4000多万元。这一成果已辐射到湖南省各地州市及湖北、江西等周边各省农村。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提出了超级杂交稻的概念,三系法、二系法的育种方法,这一切最初都来自于实践。袁院士今年已79 岁了,只要有空,每天仍坚持到田里观察、试验;官春云院士、康春林老校长等许许多多的老前辈都是如此。年轻人应该以他们为榜样,在实践中进步,在观察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青年教师应立足于平凡的岗位,爱岗敬业,脚踏实地 默默地奉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为教书育人、科教兴农的崇高事业放出自己的光和热。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