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用创新成果致富农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当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全面奔小康的关键。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多出创新成果,并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地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要使科技真正转变成生产力,不仅靠说,还要靠做,更需要科技人员带头。科技人员要有服务农民的强烈意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中产生科研课题,把科研基地设在农民的果园里,以最快的速度把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运用到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去。
我们知道在年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的南方种植欧亚种葡萄,至少有两只拦路虎,一是南方高温高湿气候容易导致葡萄多病;二是昼夜温差小,果品色泽口味不佳。为使欧亚种葡萄在南方种植成功,葡萄课题组经过十几年研究,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圆满完成了由省科技厅立项的“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重点科研项目,打破了欧亚种葡萄(提子)不能在南方种植的定论。先后引进242个品种,从中筛选出20个,其中红地球、美人指、高妻、红宝石无核已进行了品种登记,还有4个芽变新品系及一些苗头比较好的品种正在培育驯化中。同时,改变以往的栽种方式,选用砧木嫁接技术,经过探索引进选取了38种嫁接砧木,大大提高了其抗性和品质。该项研究成果目前已在全省推广应用,葡萄成熟期比北方提早近一个月,从6月下旬到10月份都有鲜果上市。为推广科技成果,我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让农民尽快接受、掌握新技术,使科技成果真正变成现实生产力。如今澧县的葡萄产业已成为支柱产业,葡萄种植面积由原来的几亩地发展到1.2万亩,以澧阳平原为中心,以207国道等主干公路沿线的张公庙、澧阳等16个乡镇为重点,建起了面积过100亩的葡萄园20多个,形成了百亩一园、千亩一片、万亩一带的沿路种植格局。这些优质葡萄的亩产大都在2000公斤左右,果农每亩纯收入普遍在一万元以上,是传统粮棉作物产值的8倍,仅葡萄一项,全县农民每年就增收一亿多元。
学校的“双百”工程给予了我们展示科研成果,促进葡萄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又一个新的机遇。澧县葡萄的基础优势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为我们课题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2007年,我们课题组将开始启动60亩葡萄种质资源圃建设,引进1000余个葡萄品种。同时澧县县委、县政府将引进资金和技术,组建葡萄专业市场、建立葡萄酒堡和葡萄酒厂,延长葡萄产业链。
目前我们正在高科技示范园内进行由省教育厅立项的“葡萄产期调控技术及机理研究”,通过采取新技术使葡萄提前和延后产果期,让葡萄一年两次结果,延长葡萄的鲜果供应期,使农民种植葡萄的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和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