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石雪晖的路线图

2010-12-13 来源:《光明日报》收藏

  自1976年从事果树研究,石雪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向了农村。她从湖南农业大学迈开步伐,走出国门,深入乡村,据不完全统计,她先后来到湖南、湖北、江西等省的56个县市传播农业科技。学习——研究——推广,她的足迹为我们画出了一幅发展果业、振兴乡村的路线图。

  科学无国界——与日本 农民八木的故事

  石雪晖的抽屉里保存着一沓1987年拍摄的日本草莓照片。这些照片饱含着石雪晖与日本农民八木一家20年的果树情谊。

  1987年10月,石雪晖赴日本香川大学留学。一天晚上,她在回住处的路上看到一个农庄亮着灯光,隐约看见大棚里面整齐的果树和红红绿绿的果实。她想看个仔细,于是敲开了农户的门,她受到户主八木一家的热情接待。参观八木三个大棚里整整齐齐长着的草莓苗,她看到鲜红饱满的草莓煞是可爱。石雪晖就想,我们也要研究出一套技术,种出诱人的草莓!

  此后,石雪晖常常去八木家,八木对这个勤奋好学的中国留学生也是有问必答。石雪晖渐渐了解到,八木大叔的草莓园是日本果业种植的缩影,体现着日本现代设施农业的栽培观念: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反季节上市,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消费需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同时,他们的先进技术也值得借鉴:定量化生产,人工控制上市时间,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这样不仅保证草莓的高品质和高效益,还能按照需求控制上市时间。

  石雪晖喜欢上了这些漂亮的草莓,想给它们照个相,也给以后研究留下资料。八木大叔欣然同意。

  熟悉之后,八木一家对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照顾。一天早上,石雪晖上学经过门口,八木大婶不由分说地把怀里的零食塞到她手里。以后的每天早上8点半左右,石雪晖经过八木家,等候在门口的大婶都给她塞上一些点心。原来,他们早把石雪晖当作家人,经常变着花样为她准备着早餐。

  短暂的留学时间很快过去了,石雪晖跟八木一家告别。大叔大婶恋恋不舍送别,并把一套考究的和服相赠,石雪晖谢绝了。末了,他们愣是塞给石雪晖一万日元留作纪念。

  回国后,石雪晖与八木一家保持着书信来往。1996年,正在攻克棚栽草莓技术的石雪晖写信给八木夫妇:“我正在研究草莓,但是国内研究不是很充分,希望能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您们是否能寄给我一本研究草莓栽种的专业书籍呢?”收到信后,时年78岁的八木大婶特意去书店为她买书邮寄过来。2001年,当八木大婶得知石雪晖攻克葡萄栽种遇到困难时,再次给她寄来专业书籍。正是这些宝贵的资料,为石雪晖研究草莓、葡萄栽培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持。石雪晖教授主持的“柑桔、葡萄、草莓抗逆性生理机制研究”和“草莓引种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开发”分别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葡萄引种及高效无公害栽培配套技术研究”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日本农民八木夫妇已经去世,但是他与石雪晖教授的忘年之交已经在湖南的土地上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提起这件事,石雪晖感慨:“科学无国界,发展最重要。”

  踏破鞋子底——与隆回农民李爱生的故事

  在引进高档苗木、开拓果树市场的科技致富道路上,隆回县北山乡观音塘村农民李爱生算是走在湖南农村前列的一位。他把120余亩荒山变成了果园,引进了150多个国内外优良果树品种,建起500亩优良品种基地。他的果业中心被湖南农业大学列为科研基地,个人被评为全省“十佳科技示范户”。而这些,离不开石雪晖等教授的大力扶持。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大多数果农会选择现有的、市场成熟的品种栽种。新品种选育是一个有较大风险且需要一定技术的活。李爱生看到了新品种推广的巨大市场,于是决心不“种果”,专“栽树”。闯出了一条与“卖果实”不一样的“卖果苗”的科技新路。

  1999年,李爱生与湖南农业大学共同选育桃树的优良品种观音桃。石雪晖要求他注意观察苗子的异花授粉情况,除了做实验测量不同性状外,还得仔细记录苗儿生长的数据。李爱生觉得有些繁琐,石教授看出了他的心思,说道:“搞科研必须扎实,要严格把关树苗品质,这也是对以后引种这个品种的农民负责。”李爱生在石教授的指导下克服重重困难,选育出的观音桃通过湖南省科委鉴定,获得了2003年省科技创新金奖,填补了湖南省桃树优良品种的空白。此外,李爱生参与国家科委批准重点实施的“国外布朗(李)星火推广项目”,多次获得市、县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他建立的公司,培育苗木销往湖南、广东、浙江等九省。仅育苗一项,每年为当地农民增收15万元。

  2002年至2003年,石雪晖每年都要去李爱生的果苗基地两三次。李爱生回忆一次上山看苗的情景:“当时我带着50多岁的教授去承包的荒山看果苗生长情况,山路坑坑洼洼,走着走着,教授右脚上的鞋坏了,底和面几乎完全分开。她找出绑枝条用的塑料绳子把鞋底和脚缠在一起。把张着“大嘴巴”的鞋合拢后,继续上路。”

  “这些年过去,也不知道石教授走烂几双鞋了。她这么尽心尽力指导我,我觉得她应该得到物质上的回报。可是我每次给她红包她都回绝了。2002年,我又给她汇去2000元顾问费,没想到钱一分未取自动退回了!”

  发展要持续——与澧县农民周远玉的故事

  “农业要发展,但不能忽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使人与科技、人与环境得到和谐发展——这是石教授告诉我们的。”湖南省澧县澧阳镇朱家岗村村民周远玉谈起她与石雪晖教授的故事。

  “我们家有一块黑板,这是专门为石教授讲课备着的。每次石教授来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在黑板前给全村的农民上课。当时我们澧县县长燕中炎也坐在课堂里听过课,他还开玩笑对我们说,远玉,你们可都是‘博士’啊,因为给你们讲课的是专门带博士生的教授呢。”

  “石教授非常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刚开始,我们不清楚农药说明书上“L”、“ml”具体是指多少的量,也不知道咱们喷药桶里应该兑上什么比例的清水。石教授就用专门的容器测量好比例,把它兑换成喷药桶的用量再告诉我们。这样既让合适的药剂量杀死虫害,又免得我们多倒了药剂,浪费钱不说还造成污染。”

  “还有一次教授发现有些农民把用完的农药瓶、药剂袋随手丢在地里或河边,她马上找到大伙说,农药对人体有害,如果让留有剩余药剂的包装弃在地里,会间接污染树苗,然后影响我们食用的果实。所以用剩的农药瓶不能乱扔,你们砌一个专门存放瓶子的水泥池子,把它们集中处理吧。从此以后,大伙再也不乱扔了。”

  在石教授建议下,周远玉他们在下田的必经之路旁砌上一块水泥大黑板,由懂技术的村民定期发布信息,传递农业栽培技术。农忙时节,这块黑板成了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村民们能够从那儿及时了解到种植情况,还能明白下一步做些什么。

  “如今,村庄变化可大了。葡萄园一个一个建起来,小楼房一栋一栋盖起来,原先以开麻将室为业的村民早把场馆关闭了,一心一意学技术,种葡萄。这是不是就是中央号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子啊。”   

  (2008年11月2日《光明日报》 作者:唐湘岳  龙翊雯 李苗 肖海鹰)

(责任编辑:陈思怡)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