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教授好大的学问就是没一点儿架子,朴素得和俺农民没丁点儿区别。”“这样的教授就该大张旗鼓地宣传。”“俺农村太需要这样的教授了!”
连日来,在被誉为“江南吐鲁番”的湖南澧县的乡间正在热议“一心为农民的好教授石雪晖”。因为,报道中无论是石雪晖教授还是涉及的诸多人和事大多就发生在农民自己身边。
热烈的座谈会
11月3日,澧县宣传部会议室座无虚席,座谈会气氛热烈。
县委书记彭孟雄说:“没有葡萄专家石雪晖教授,就没有我们‘江南吐鲁番’。石教授的研究成果掀起了澧县农业的绿色革命,农户由过去‘要我种’已向‘我要种’转变,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的典型,产品产量、果品质量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大幅攀升。石教授毫无保留地把她的学问转化成巨大的生产力,欧亚种葡萄亩均年收入超过了1万元,被群众称为‘万元地’。目前,‘万元地’模式已覆盖全县14个乡镇,全县形成了年产量3000万公斤、年产值近1.5亿元的葡萄产业带。
“石雪晖教授堪称解放澧县干部群众思想的先行者!她不仅拓展了澧县的现代农业,更通过一带十、十带百、百带千效应培育了一大批新型农民。县委、县政府之所以在2006年以一号文件下发了《关于加快葡萄产业发展的决定》,并成立优质葡萄产业领导小组,大力推广、更新欧亚葡萄和欧美葡萄,计划发展高标准葡萄园3万亩,就是因为有石雪晖教授驻点指导,并建立了湖南农大葡萄科研基地。石雪晖教授研究的‘葡萄产期调节技术’,使葡萄一年两熟,经济效益可翻一番。石雪晖教授是科研工作者的楷模,是科技致富的引路人。”
县长谭弘发深情地说:“澧县2006年、2007年连续举办了两届‘湖南省葡萄节’,今年又成功举办了一届葡萄品评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产生深远影响,可以说,石雪晖教授矢志不渝、无私奉献和王先荣的‘敢吃螃蟹’都功不可没。石雪晖教授带给我们的这种现代农业模式是澧县的一个三级跨越,是澧阳平原的一个百年基业,‘江南吐鲁番’为农村土地流转、集约经营找到了一条成功路子。”
“葡萄大王”的自豪感
11月4日,湖南7家主要媒体记者来到澧县张公庙镇新年村葡萄酒堡。
“葡萄大王”王先荣向记者们介绍了酒堡情况,2006年始投资兴建,2007年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可生产葡萄干红、干白500吨以上。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全部竣工后,一个集葡萄酒堡、葡萄保鲜库、现代农业物流中心于一体的3000吨现代酒堡,可鲜销品种1万亩,冷藏反季销售品种1万亩,酿酒葡萄品种1万亩,惠泽广大澧阳平原。
“石老师告诉我,这是葡萄产业化的必由之路。”王先荣说起石教授的故事来:“这些年,石老师的足迹遍布澧县14个葡萄种植乡镇的600多个葡萄种植园,可以说澧县种植葡萄的农民没有不认识石雪晖教授的。石老师下来,提包里总是有这几件东西:照相机、便笺、笔、剪刀以及纤维、薄膜样品。照相机总细心照些葡萄叶儿、果儿什么的,她的笔总不停地在便笺上记,她这都是在发现问题,便于回去研究、解决。她那把剪刀最神奇,经过她修剪的葡萄藤结的果儿又大又甜,她毫无保留手把手地把绝活教给了乡亲们。她包里的纤维、薄膜样品,乡亲们都会视如至宝,因为那就是葡萄丰收的保证。我这辈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是石老师带出来的学生。”
“看到石教授,我们就踏实”
听说采访石雪晖教授的事儿,澧县张公庙兔子口村的葡萄种植户奔走相告。
兔子口村葡萄种植大户农民刘宏军抢先说道:“石雪晖教授对农民的那种亲切,怎么说呢?”
“石教授就是‘观音菩萨’!”一位农民迫不及待插话。
“说‘观音菩萨’是没错!”刘宏军接着说,“在葡萄种植的关键环节,像病虫害防治时节,她都会不请自来,从长途车上冒出来,就钻进园子里,帮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县葡萄办主任郭光银接过话头:“我和石教授相识,算起来也有十来年了。她来县里,每次我就骑摩托车驮她去葡萄园。路上颠簸、不安全不说,而且太阳毒、灰尘又多。她帮助王先荣和澧县种葡萄从没有要过一分钱的报酬,自己搭车来,而且往返车费都不要我们出。”
人群中不知谁在大声说:“看到石教授,我们就踏实。”
兔子口村5组特困户吴志文深有感触:“近年我的2亩多土地返租给刘宏军种葡萄,一年每亩得800元的土地流转金,还被请到葡萄园帮工挣工资,现在家里顺顺当当,日子蛮滋润。”
漫步张公庙镇葡萄园示范片,心旷神怡。“兔子口村有三变:环境、收入和观念。葡萄沼气大发展,马路通到庭院边;电视电话加有线,小车电脑进家院;‘万元地’超一万三,老有所享儿媳贤。”兔子口村老百姓自编的顺口溜,见证了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2008年11月6日作者:唐湘岳 易宗明 马诗明 杨波)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