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访2010教育年度新闻人物汪金权:用心呵护一方新绿

2011-03-02 来源:《中国教育报》收藏

【关于汪金权】

出生于1963年,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狮子镇郝子堡村山区长大,自幼家中十分贫穷,靠乡亲们的资助才完成学业。

1987年,汪金权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全国有名的湖北省黄冈中学。在到蕲春四中看望老师时,当时他看到四中很需要老师,为了支持山区教育,义无反顾地调到最偏远的学校--蕲春四中。四中在该县北部山区,与安徽交界。这里地处大山深处,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然而这位高材生一呆就是23年,23年来,他扎根蕲北山区,坚守在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任劳任怨;23年来,他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资助无数贫寒学子,淡泊名利,安贫乐道……

【颁奖辞】

他只有一个愿望:用一生做一个好老师。为了这个愿望,他放弃了重点中学的岗位,选择了一所山区学校的讲台。22年,从满头青丝到斑斑白发,他对自己的选择从未后悔;22年,从结出硕果到收获尊重,他依然安守清贫、淡泊名利。他用身躯搭起一座桥,让学生走向了希望的彼岸;他用精神铸起一座碑,让人们看到了山区教师的价值所在。

【汪金权说】

·纵有高楼大厦,我只睡六尺床;纵有山珍海味,我吃青菜豆腐一样香。

·世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手心向上,一种人手心向下。

·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的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

·我也有过彷徨、怀疑和动摇。但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到底追求什么。大别山下有我的故园、父母和亲人,还有纯朴的孩子们。

访谈嘉宾: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第四中学教师 汪金权

采访人:中国教育新闻网 盛颖霞

23年善举:没有家人支持走不了这么远

中国教育新闻网:汪老师,您的事迹被报道之后感动了无数的人,您得过的奖项不计其数,此次来领这个奖您有哪些感受?

汪金权:我只是一直干着自己教书育人的本份工作,从没有想到过会引起那么多的关注,说实在话,我非常感谢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关爱,非常感谢社会给予我那么多的褒奖,非常的高兴也非常意外。因为我觉得只是大别山众多老师中的一个。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太谦虚了,网友在看过您的事迹之后都是用“伟大、纯洁、崇高、无私……”这样的文字来评价您,您是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

汪金权:教师职业本身就决定了要传承文明。作为一名教师,要引领学生的成长,首先对自己的要求不能放松。如果只是从语言上去要求学生的话,学生也许当时能接受,但不能影响学生持久。我举个例子,在差不多15年时间里,我都是我们学校起得最早的人,早起带领学生锻炼、晨读,如果我只是要求学生起早,自己却起得很迟的话,是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作为教师,言传身教就要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汪金权:对。教育有身教和言教,言教就是老师说学生听,身教就是做给学生看,这样学生才能够信服老师,从心里认可这个事情。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的事迹被报道之后,我看到过很多关于您的访谈,几乎每次您都会谈到各种“希望”,“希望”社会关注贫困教师,“希望”关注教育改革……这些都您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希望”,随着知名度的提高,您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当面对媒体时您的“希望”或许也会给您的家人带来一些生活上的改善,您为什么不谈一些对家人的“希望”呢?

汪金权:学生的问题,我认为再小也是大问题。因为学生不仅代表着个人,也代表着家庭的希望,我个人的问题我认为再大也是小问题,我只希望我的家人通过勤劳的方式逐步来改善生活,把日子过得好一点。

中国教育新闻网:非常朴实非常美好的愿望,我们相信这份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那您的家人如何看待您现在的知名度和各种荣誉呢,这对他们有影响吗?

汪金权:他们长期以来一直默默无闻的在背后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他们也没有想到我会获得那么多人的关注和褒奖,这些荣誉对他们的影响就是他们会为我感到高兴,感到自豪。有时候我弟弟也跟说,他说外面的人都在说你怎样怎样了不起,说这个话的时候他语气非常自豪。但是我认为应该坚守,坚持,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本色,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至于有些事情,我们能为社会,在自己本职工作之外能做的还要去做,尽可能自己去做。我对家人关心得不够,但是家里多年来也习惯了,他们知道我做的事情是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

中国教育新闻网:有这么好的家人支持您,他们纯朴的善意真令人感动。

汪金权:没有他们支持我也走不了这么远,这么好。

面对坎坷:命运可以出错,我自己不能错

中国教育新闻网:20多年间,您也曾经碰到过很多的困难,妻子生病,孩子上大学,当你和你的家庭一起面对这些困难的时候,您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有没有动摇过?

汪金权:没有,因为人过日子总会有困难,人吃五谷杂粮都是会生病的,这是很正常的。尽自己的力量去慢慢面对就行了,我有一个说法,命运出错,我们自己不能出错。

中国教育新闻网:家人支持您理解您,在家庭面对难关的时候您仍然把大量的精力给了学生,给了教学,工资都拿来资助学生,家人有没有不理解?

汪金权:也有一时的不理解,一开始他们不知道钱到哪去了,也有过不理解,比如过年的时候,妻子要给儿子买件新衣服,问我为什么不给儿子买一套新衣服,我说没有钱,她不太理解,后来时间长了以后知道了,他理解了。知道了以后慢慢就理解了,也非常的支持。到现在我还欠我弟弟的钱,倒不是我用了他的钱,是我助学的时候没有钱,不够,向他借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现在不只是您自己的,亲戚的钱都被拿来助学了。

汪金权:是的,家里人现在非常支持我,也会和我一起帮助一些学生。

中国教育新闻网:我在一些媒体报道中看到您的儿子谈到他印象中的父亲,虽然没有见过但是感觉您的儿子也特别懂事,也是一个要强的人,您的家庭教育观是怎样的?您在孩子身上花的精力和时间都不是很多。

汪金权:家庭教育,首先是从我自己受的教育来讲,我自己受到上一辈的教育,受到我的母亲、祖母的教育,她们对我的教育也是有很大影响,我的祖母常说“身稳,口稳,到处好安身。”身稳,就是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口稳,就是没有把握的话不去瞎说。还有一点是和谐相处,再就是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随便乱拿。都是些简单的朴素的教育,比如凡事多替别人多想,还有与人为善等等。总而言之,她们要求我做一个明事理的人,我对孩子教育,我是希望他一生平安,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劳动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儿子的老师带着他们出去外地实习的时候,别的同学买了很多纪念品,我儿子只买了一个瓷葫芦,上面有四个字“一生平安”,我说你的纪念品是最好的,你能把这四个字得到,你就很幸福,一生平安,我就希望他一生平平安安。但是我对他也不是没有要求,也有一些明确的要求,比如说他从初中开始,他就开始练钢笔字,他的字现在还有点起色,有点成就,这是他自己慢慢练,前不久他问“我练钢笔字为什么没有提高”,我说“你的字没有根,这个跟你要到传统的书法里面去寻找”,后来他就开始练毛笔字,他是学电子信息工程的,能够有这方面的爱好,对调节自己的身心还是蛮好的,修身养性,练字,他跟周边的同学,老师接触,都能和谐相处,这一点我认为就是感到最满意的地方。

中国教育新闻网:特别现在电脑的普及,会写一手好字的人特别难得。

汪金权:他的字写得非常好,以后有机会可以给你看一看,字写得很好,他寝室到处都贴着很多字,每天都写,写完了30多本字帖,他现在已经养成了习惯了,潜移默化的,人的气质,人的心态也在慢慢的改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影响的过程。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的祖母和母亲也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是她们以这种朴素的教育思想影响您,您再传给下一代,特别宝贵。

汪金权:我教了二十多年书,从来没有打骂过一个学生,对学生几乎是不公开点名批评他们,所有的学生,二十多年了,很多学生对我的感情一直是很好。只有把学生当做可以教育好的前提下,相信他能够变好,你的教育才有效果,你首先就认为他是不可教育的,最后就不好办了,没有老师在他就不行了,再就是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轻易去伤害他的自尊心,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但是爱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也要正确引导。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当时也是受资助上学的,也有老师的帮助。

汪金权:帮助过我的不只有我的老师,还有很多的好心人。

寄语贫困大学生:不管“标签”怎样,做好自己的“价值”

中国教育新闻网:现在大学里有一些贫困的学生有自卑的心理,和同学比较心里有不舒服的心理,甚至忧虑将来的工作,您能对他们说什么吗?

汪金权:先说说我自己,我总结我的成长历程就是“一路走来,层层呵护。”我走到现在受到过太多的关怀,所以我心中常怀感恩之情。贫穷不是罪过,但是贫穷会暂时让人难过,我觉得大学生最主要的是活在当下,不管困难有多大,一定要相信自身的价值,努力地磨炼自己,打牢知识功底,要永远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要坚持。

中国教育新闻网:贫困大学生可能还会面对一些毕业之后除了学习之外的竞争,可能包括有一些其他方面竞争的弱势,就是贫困大学生竞争的弱势,他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您觉得。

汪金权:现在有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在大学里边,上到一半的时候他就开始了自己的一些尝试,有一些也是很成功的,在大学的时候学的什么专业这是一个方面,但是你自己能做什么事情,你自己想做什么事情和能做什么事情之间是有距离的,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调整自己,主动去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要低调,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价值,比如我们说一瓶矿泉水的价值,价值相对来说没有商标,没有标签,矿泉水对不同人讲价值不一样,人不渴的时候,给一瓶水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在非常喝的时候或者在沙漠的时候,这一瓶水价值就非常大了,等于是救命的水。自身的价值和别人贴的标签是两码事,不管别人贴的标签怎么样,那是外在的,但是你自己真正的价值要弄清楚,相信自己真正的价值,坚持选择自己能做的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一点点做下去,而不要太离谱,太空。

中国教育新闻网:还是先做好自身。

汪金权:把事情要做好,人家交给你的事情把它做好,用负责任的心去做好,做什么都离不了这些。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的方法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很有帮助。

汪金权:有五个学生一直在我身边,他们在实际当中锻炼之后,就知道和自己原来在大学所想的都不一样,教育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老师上课的时候,不能光让学生洗脑,老师就很容易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实际上不是这样一回事,老师要适应学生,要知道我教的这些东西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也要适应老师,学生老师一起共同适应社会。

师生关系:像爱护眼睛一样维护学生的尊严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的学生中,目前从事哪方面事业的学生比较多呢?您在他们的职业生涯选择中觉得有没有一些影响?

汪金权:我的学生中从事文化工作的比较多。有当老师的,也有当报刊编辑,记者,以及在政府,企业从事宣传工作。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是教语文的,看得出来在各科老师中您对学生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汪金权:我的学生有编辑,记者。我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是个个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人,对他们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我的学生从事文化工作比较多一些,其他工作的也有,各行各业都有。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资助的这些学生中不仅有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也有一些后进生,他们都会有一些改变,对于没有改进的后进生,您对他们有没有感到过失望?

汪金权:对于一时没有改变的后进生,我当时肯定会失望,过后会有一点遗憾和痛苦。但我的痛苦不是最大的,一些后进生多年后,因为没有转变好,吃了很多的苦头,历经坎坷,见到我的时候,他们对他自己当年得那种无知非常后悔,可以说他们后悔也无补于事,他们的痛苦有的甚至是一辈子,比我的痛苦大得多。

举个例子,一个学生考飞行员,结果因为他小小的差错,后来变成一个修公路的,所以就很遗憾,本来想当飞行员,现在修公路了,差距很大,这是他自己当时管不住自己,自己很后悔,当然我对这样少数的一些情况也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本来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前途,却因为一些小的东西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

中国教育新闻网:在关键时刻的一点小小的机遇或问题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汪金权:他自己后悔,是他自己跟我讲的,不是我主动去问的。也有一些学生,哪怕是一次转折,他就记住一辈子,改变了他命运。

中国教育新闻网: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指引非常重要。

汪金权:非常重要,我有一个学生,他在高三那一年老师有事让我代一节课,我当时都叫不出那个班学生的名字,学生们也因为不是自己的老师上课就不想听,教室里比较吵闹,还有个学生一直朝窗外看,根本不集中精力,这个课就不好上,后来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在黑板上写了“心猿意马”四个字,我说同学们这节课自习,查查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一句话都没讲,就四个字在黑板上,“心猿意马”,那个学生人在教室,心在窗外,我没有直接批评他,没有说话,就这样一节课写一个词,他就记住了。那个学生后来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我们学校教了五年书,之后又考上了研究生,他告诉我说,“汪老师,那节课我记住了那个成语,我会记一辈子”。他说他上了无数次课,那节课意义最深,因为击中了他的要害。有的时候一个陌生的班请我上课,学生吵闹的时候,我就不说话或者声音很小,学生听不到我讲课就安静下来,要跟学生比声高就不行,效果不好,学生还会觉得老师脾气大,所以要想不同的方法,有人听不见又想听,就慢慢安静下来了。不管做什么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行,一个人的心就像湖水一样,不平静的话,怎么能照出天上的星星,月亮,太阳。有时候学生会浮躁,但是我们老师不能跟着浮躁,做老师的优势是永远比学生多一点耐心。

“智”与“善”是教育同等重要的目标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给我们的留言中提出“‘智’与‘善’是教育同等重要的目标”,请您详细谈一谈。

汪金权: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我们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才称得上是大智慧。没有智慧,解决不了问题,只有智慧,没有良知,这个智慧会用偏的,会出问题的。培养有良知的也有智慧的人,合起来才叫大智慧,大智慧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谐个人方面,没有和谐的个人,没有和谐的家庭,没有和谐的小团体,怎么会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就是从每个细胞做起。

中国教育新闻网:培养每一个有大智慧的人都是组成和谐社会的每一个小细胞。

汪金权:是的,和谐个人是自己的身心要和谐。不管是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哪一个国家和阶级,都非常注重培养什么人,有什么责任,我们培养就要考虑到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

中国教育新闻网: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些高中老师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到升学率。

汪金权:我也关注这些,但是我更关注我们的办学理念。我认为要树立“三全”观念,一是“全体”,关注全体学生,关注我们所教的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二是“全面”,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和心灵,我调查了一下,学生近视眼的问题,越来越低龄化,学生用眼时间过长,字太小了,书写习惯,姿势不正确,上网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视力,所以,作为老师对学生身体上也要关注,关注每一个学科,包括身体和心灵的成长,这才算“全面”。第三就是“全程”,这个学生在学校里在我们眼皮底下是我们看得见的,还有他离开我们在家里,或者离开家里面,在社会,有些学生上了大学,我们还要跟他保持联系,跟他的大学老师保持联系,关心学生成长的全程,有的学生毕业以后还跟我保持联系,这是更远的。一定要避免我们的教育只是在校园里面,走出校园就变了,可能这个做起来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要和学生保持长久的感情。

中国教育新闻网:这要倾注老师好多的精力,高中老师一般只教学生三年啊。

汪金权:甚至有的学生工作的时候还要关注,指导他怎样去做,把工作做得更好,“三全”的教育,我认为是避免了我们过去的教育只管我眼前的,想盖楼房一样,每个阶段的老师只把自己这层做好,我跟初中的老师也经常说,我们做第三层,你们做第二层,有的学生初中没有做好怎么办呢,作为高中老师不能不管,老师适应学生,把初中的东西再尽量补一补。高中,他会花几个月,半年的时间就能补回来,这不是因为我们好像是让步了,实际上是适应学生。不是削山峰,把山谷填起来,就像高速公路一样,有正常行使,还有超车道,还有可以停车的地方,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进步,大家都在进步,才算均衡,不是说把所有学校都搞成一个样子。

中国教育新闻网:每个学生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不搞一刀切。

汪金权:对,不能做出太统一的要求,不然后进生跟不上进度也会很痛苦,弄不好学生会变得越来越厌学,我们就避免这些,要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自己的收获。有的学生基础差一些,老师就得想一些办法来适应学生,这样学生学得进,留得住,只要有进步就有希望,每天有一点进步就有希望,如果一味追求进度,后进生适应不了,实际上就白白浪费了这些时间。

中国教育新闻网:是的,不同层次的学生接受不同的教育方式才会都有收获。

汪金权:我举一个例子,有时候是这样的情况,比如说一学期有6个单元,勉强上完这些课也可以,但是学生消化不完考试只考60分,假如只讲4个单元,他们就能考80分,学生认可的是实实在在的他掌握的知识,老师就要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而不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经典诵读:读是为了指导行为不是为了背诵

中国教育新闻网:现在社会上对于经典诵读议论比较多,以您这些年的工作经验来讲,您在教学中是怎样对待经典诵读的,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要求?

汪金权:弘扬优良传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之所在,是我们的职责。读经典是为了指导学生的行为。读经典不是为了读,读是为了指导他们的行为,这是一个目的。我认为应该有选择地读一点。

中国教育新闻网:非常支持选择性的读一些。您在实际的教学中会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吗?

汪金权:从来不背诵这些,读到最后,读得非常整齐,没有让他背,他自然就会背了,没有压力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学生的兴趣所在。

汪金权:天天读就习惯了,没有要求他背,要求他背对他就是压力,天天读熟了自然而然就背下来了。

中国教育新闻网:我们接到多一些家长的反映,说有的学校不仅要求学生背,甚至还和学分挂钩。

汪金权:这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让他们讨论一下,给他们讲解一下,不能光是读,一点也不讲解,当他犯了错误的时候,老师可以用经典里礼仪来教育他,他一想是这样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经典不只是在书本上的,要跟现实社会,行为结合起来。

汪金权:对,这样就会有用,学生就能感觉到不只是读,还要知道自己的行为。

中国教育新闻网:读这些是要来用的。

汪金权:对,我在要求读的时候,也提出一些要求,“四到”,努力实践,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手到就是勤于动笔,要记下自己点滴的思考和收获,我相信长期坚持必有好处,学生后来自己也认识到这些问题。

中国教育新闻网:在网上也有好多网友,有的是老师,很多语文老师都非常想学习您的教学方法?

汪金权:作为老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做教育,以心换心,换位思考。多从“学”的角度想一想学生会有什么困难,而不是从“教”的角度看问题,老师要适应学生的需求,师生之间彼此要相互适应,老师和学生一起适应这个时代,适应这个社会。在教学中努力抓住课堂这个主线,因为我是除了课堂之外,课外不留任何作业。

中国教育新闻网:从来不布置作业?

汪金权:有作业在课堂上写,课外没有作业。培养学生会说话,会写字,会阅读,会作文,会考试。还有一课一得,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我再举个例子,考试的时候,有一个学生缺了课,他认为我没有讲,但是左边的同学有笔记,右边的同学也有,也就是说每一节课都有每节课收获,如果掉了一节课就有损失,这样的课他不敢缺,这样的课就有效果,一个单位时间要让学生有一点收获。学生知识是积累的过程,俗话说叫做功到自然成,引导学生积累,带着学生去读书。

资助:只要学业不中断,能帮就尽量帮

中国教育新闻网:有一个网友说关注到您所资助的众多学生中,有一位叫做汪洪奎的学生,您是从他上高三一直到他读研,十年间一共资助他7万多元,为什么这个学生您资助他时间那么长,资金那么多呢?

汪金权:其实我资助的学生还有一些,其他的学生都是断断续续的,有的学生高中毕业后就工作了没有去接着读,这样我给其他的学生资助就没有这么连续。其中我有一个学生他出来工作了十年,现在又去读研了,他说他写研究生论文没有电脑,我就把我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时候发的那台笔记本送给他了。有的学生边工作边读书,他自己有一点积蓄,我资助的力度就小一些。

中国教育新闻网:只要他经济困难学业又不中断,您都会一直资助下去?

汪金权:我资助的这个汪洪奎同学家庭属于特困的家庭,他母亲得了癌症,没有经济来源,而他的学业也没有中断,一直从高中读到研究生,没有中断,一直在读,所以我就一直资助他到研究生毕业,今年已经毕业了。

中国教育新闻网:这样的家庭情况,如果没有资助的话,读到研究生根本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中国教育新闻网:您的资助力量越来越大了,更多的人加入了您的善举的行列,83级的校友成立了金权基金,这个基金现在运作得怎么样了?会资助哪些学生,申请的流程是怎样的。

汪金权:这个基金没有向社会收一分钱,都是我们同学之间出的钱,每年给的钱是由一位专门的人员管理的,我们怎么去操控呢,首先是学生申请,班主任签字,村委会或社区要盖章证明的。学校的领导还要平衡一下,看一看,因为学生的贫困程度也是不一样的,然后就下发,数额大的是公开的,数额小的时候就直接发给他本人了。孩子们是有自尊心的,往往觉得受资助这件事好像是不太好的一件事,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就把受资助的找来,让他自己签个字,把钱给他就完了,不过大数额的,为了鼓励一下其他学生,也会有一些仪式。但是申请是有个流程的,不是个人操控的。

中国教育新闻网:这种方式挺好的,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汪金权:我们跟他们讲,你们自己知道就行了,没有必要告诉其他学生,人性化一点。有时候比如说有十个人,我们就把他们十个人找来,他们十个人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

中国教育新闻网:谢谢汪老师,新年就要到了,我也代表中国教育新闻网的广大网友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愿您的善举与善念影响更多人,激励更多人。

汪金权:谢谢,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教育新闻网:此次访谈到此结束,稍后本网还将献上2010年度教育新闻人物王齐荣和蒲邦顺的专访,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李佩)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