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林
规划使用汉字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以提高师生员工的语文字规范意识和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国家对语言文字规范化使用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从来没有一项“示范”活动是这样全国展开的,也从来没有一项活动是这样校校参与的。
然而,另一方面的情况却令人担忧。《中国青年报》载:近百份大学生招聘考试试卷几乎无一没有错别字。如“招聘”写成了“招骋”,“毕竟”写成了“必竟”,“垄断”写成了“龚断”,“极少”写成了“及少”,“绝对”写成了“决对”。连中文系的答卷也留下了“重踏覆则”的字样。
初中学生笔下的错别字更是多得惊人。
一、情况调查
我校初一年级共四个班,均为平行班(按初一入学成绩平均分班),笔者在自己任教的初一(1)进行了两次古诗名句默写调查,以下是情况统计:
1、选取小学语文11册要求掌握的11首古诗中的20个句子,进行四次默写,出现错别字情况如下:
人数 (36人) |
默写 (第一次) |
默写 (第二次) |
默写 (第三次) |
默写 (第四次) |
错别字个数 |
58字 |
41字 |
26字 |
10字 |
注:以上情况均为整句会背的情况下出现的的错别字,整句写不出的未做统计。
这11首古诗是:《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暮江吟》、《题西林壁》、《秋词》、《山行》、《枫桥夜泊》、《别董大》、《观书有感》、《春夜喜雨》,错误主要集中在“缘、寥、萸、瑟、岭、霄、曛、塘、鉴”等常用字或生字上。
2、选取小学语文12册要求掌握的11首古诗中的20个句子进行默写,出现的错别字情况如下:
错别字 |
润 |
酥 |
妆 |
裁 |
欲 |
鹭 |
含 |
岭 |
尽 |
怜 |
屐 |
齿 |
印 |
仞 |
须 |
杨 |
柳 |
惜 |
阴 |
莲 |
碧 |
人次 |
7 |
4 |
3 |
4 |
3 |
1 |
2 |
1 |
2 |
3 |
3 |
1 |
4 |
1 |
2 |
2 |
2 |
1 |
2 |
10 |
1 |
这11首古诗是《咏柳》、《清明》、《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赠汪伦》、《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游园不值》《泊船瓜洲》、《凉州词》、《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从中选取的20个名句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不知细叶谁裁出”、“牧童遥指杏花村”、“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桃花潭水深千尺”、“路上行人欲断魂”、“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故人西辞黄鹤楼”、“孤帆远影碧空尽”、“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枝红杏出墙来”、“明月何时照我还”、“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毕竟西湖六月中”、“接天莲叶无穷碧”。
二、情况说明
调查所用的22首古诗,均为六年级教材中所选的诗歌。进入初一之后,我要求学生课下背熟指定古诗,并告知十天后默写。从学生默写情况来看,多数诗句学生都能背诵并书写出来,36人共默写出679句,只有41句不能默出,但,错别字却句句都出现。
三、错误情况分析
1、同音形近错误。如上述两例中的“霄(宵)、曛(醺)、塘(唐)、陵(凌)、寥(廖)、鹭(露)、岭(令)、仞(韧)、须(需)、杨(扬)、阴(荫)、莲(连)”等,错误最多的是“莲”字,误写成的“连”的竟有10人。由于对诗歌内容理解不透,同时也由于对这些同音形近字掌握得不准确,致使形近混用。
2、同音异形错误。如上述两例中的“缘(原)、为(唯)、倍(被)、酥(苏)、妆(装)、裁(才、栽)、欲(预、遇)、含(寒)、齿(尺)、须(需)、惜(戏)、碧(毕)。这些字由于读音相同,一些学生便出现了同音异形混用的错误。
3、误读致误。如“应(因)、印(应)”等。由于读音错误,造成错读错用。
4、陌生致误。如上述两例中的“萸、瑟、曛、屐”等字,学生由于不会写而造成错字,或者空着不写。
并且从表一来看,学生的纠错能力很低,经过四次相同内容的测试仍然有10个字被写错。
四、错误原因分析
造成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与学生的成长经历有一定关系,与学生的语文功底也有一定关系,但这些都与语文教学本身直接相关。
小学阶段,比较盛行的是集中识字,认为小学生应该以识读为主,因而重认读轻书写,这就造成学生读得出写不出,而且常常把许多音同、义同、形似字搞混,这一现象相当严重。
初中阶段,识字不再是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字音、字形题在中考中只占据4分左右,而且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提分”功利思想的左右下,教师们在教学中忽视对汉字书写的要求。尽管大家也知道作文的评分标准里有错别字这一项,但阅卷老师也不可能在紧迫的情况下把学生的错别字都找出来,所以,答题、写作中的错别字一项,实际扣分比例很小。因而,初中阶段的教师、学生,都很难把错别字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抓。这就使得错别字现象严重的问题不仅不能得到纠正,甚至雪上加霜。
五、改进措施
《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学段都把“识字与写字”位列首款。第四学段(7—9年级)则要求能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在新课标所规定的中学生语文素养中,“正确使用汉字”是最低标准,放弃它就等于放弃了底线;此外,一个人无论他多么能够出口成章、挥笔成文,只要他错字连篇,甚至只是几个错别字,也必将影响他人对其语文素养的评价,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正确使用汉字”问题。
现状令人堪忧,催人深思。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去做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现列出以兹共勉。
第一,让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升入初一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就发出倡议,同桌必须有一本字典,欢迎人手一本。纠正错别字,勤查字典是十分必要的。学生读书或作文,常会遇到一些生字,念不准音也不了解它的意义。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让学生养成查字典来正音辨字的习惯,从而减少错别字的出现。
第二, 在常规测试中,加大错别字扣分力度,使学生认
识到错别字带来的严重影响。近几年高考中已有几个省份规定“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不封顶”,那么,担负基础语文素质养成的初中老师,何不效仿一下呢?因此,在每次作文训练中,我都严格按照“一个错别字扣一分、不封顶”的标准批阅,绝不应付和手软。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意识明显增强。
第三,作文批改采取师批、学生自批、同学互批等方法,通过自批和互批让学生主动发现错别字,并把纠错当作一项常规要求。人们一向重视的是教师的严批细改,其实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问题,更有利于他们改正错误。
第四,重视形近、同义、同音字的区分,通过此类训练来提高学生区分形近、义近、同音字的能力。
第五,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同音同义形近的错误多数是因为理解错误造成的。例如,学生之所以把“白云生处有人家”写成“深处”,是认为理解成了“白云从深山之中升起”,再加上原本前后鼻音就不分,当我把这句诗的意思向学生讲清楚之后,出现错误的就大大减少了。所以,提高理解能力才是解决错别字问题的关键。
汉字的博宏精深,是中华民族举世无双、得天独厚的一份历史遗产。学汉语、用汉字,不仅满足人们学习、生活之需,满足交流、表达之需,同时也是在力所能及地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文化。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语文教师们,请大力推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为华夏子孙打好人生底色,让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吧!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