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芝罘区鲁东大学文学院1006班 高树伟
一个“蔷”字有什么迷蒙之处呢?其实要真正清楚地讲清我和“蔷”字的故事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只是觉得这个故事中趣味良多,值得为此走笔一遭。迫于笔端粗陋,匆忙中凑成此文。
对汉字“蔷”的兴趣是由《红楼梦》催生出来的。
细读《红楼梦》会产生很多的疑问,其中“蔷”字就是一例。现在同时提到“蔷”字和《红楼梦》,我想观者的头脑中浮现出来的一定会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画面之一——龄官画蔷。不错,我和“蔷”字的故事就是由“龄官画蔷”开始的。《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宝玉早又不忍弃他而去,只管痴看……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 数一数,十八笔……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
我们按照现在的规则细数一下这个“蔷”字的笔画,一共是十四笔,不是十八笔。这是怎么回事呢?雪芹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的确有点迷蒙。我翻看了一下手中的《新华字典》,“蔷”字的繁体字是这样写的:“薔”。比简体字多了两笔,一共是十六笔。凭借腹中丁点的书法知识,知道草字头中间可以断开,这样一共是十七笔……想了很久,终究没能凑成十八笔的“蔷”字。
闲杂时光,不断摩挲。将“蔷”字拆开,看到下面的“回”字不禁一惊,忽然想起了初中时候语文课本上的课文《孔乙己》,迷蒙地记得孔乙己说过“回”字有四种写法。索性将原文抄录如下:
“……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课文下面对“回字有四样写法”的注释:即,一、回;二、囘;三、囬;四、迴。
其实“回”字还有第五种写法,就是:廻(《宋元俗字谱》中有此字写法)。这个就是所谓的异体字了。我试着将这几个“回”字填到“蔷”的下面,再数一数笔画。令我大喜的是,只有“囬”这个异体字填在下面构成的字才正好十八笔。现在终于凑出来这个十八笔的“蔷”字了。可这毕竟是自己的臆想,有没有这个汉字还不一定。
在电脑上用输入法试一试,根本就没有这种“蔷”字的写法。
静下来想一想,又重新回到《红楼梦》文本上。由于《红楼梦》版本繁杂,而我手中的书就是很普通的百二十回通行本。那在早期手抄本上的“蔷”字是什么样的写法呢?我带着疑问走进了鲁大图书馆。幸运的是,图书馆中《红楼梦》各个版本都还比较齐全,一一翻看,的确收获不小。查看了五种《红楼梦》的手抄本,将其中“蔷”字的写法抄录如下:
①《乾隆抄本白廿囬紅樓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2月出版 原杨继振收藏
这个本子中“蔷”字的写法就是我在上文中平凑出来的十八笔的“蔷”字;
②《脂砚斋传本雪芹石头记》 文津出版社 1988年5月出版 原书经朱永蔡先生以清秀的毛笔字将本书精缮。其中“蔷”字也是第一本书的十八笔的写法;
此外,蒙古王府本、甲辰本中的“蔷”字是繁体十六笔:“薔”。手抄《戚廖生序本石头记》中是这样的写法:“薔”(草字头中间断开),还将原来的十八笔改成了十七笔。我想这是校订此书的人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就简单改了一下,看上去的确顺理成章了。但是众多版本都写作十八笔,这应该是曹雪芹的原笔意。
一共查阅《红楼梦》五个版本,其中只有两个版本有十八笔的写法,这也证明了在清朝年间,的确还有十八笔“蔷”字的写法。可见曹雪芹在当时所用的“蔷”字就是这种写法。
现在清楚明了了许多。但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蔷”字,我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汉字的发展演变历史。《甲骨文编》中“回”字写作 回;金文写作金,只是与甲骨文“回”字旋转的方向相反;小篆的写法是两个回旋的圆圈:回 ;《说文解字》中关于“回”字的解释是:“从口,中象回转形。”可见“回”字的本义就是水回旋的形状。现在发现的“回”子最古老的写法与现在简体字酷似。而在发展过程中十八笔的写法让它的演变多了一些曲折。
从“蔷”到“薔”,再到十八笔的写法(当然还有更多的写法,这里暂举代表性的三例)。这个过程是不是界限分得很明显呢?其实不然,处于同时代的不同文人根据跟人不同的习惯,同一个汉字就有不同的写法。《红楼梦》各种版本中“蔷”字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在民国初年,还有文人用“蔷”字十八笔的写法……直到新中国成立,简化字普及,再到汉字搭上计算机的快车。这个过程中,十六笔、十七笔、十八笔的汉字都被时代抹去了……直到今天,我们再捧起手中电脑制造出来的《红楼梦》,看到“十八笔”这三个字的时候,怎能不产生疑问呢?可悲的是,所见《红楼梦》各种校订本在此处都没有做出注释说明。
终于可以得出结论:曹雪芹的“十八笔”没有错,出错的是汉字的演变,蒙住了我们的双眼。
从一开始简单的疑问,到现在把这个故事讲完,“蔷”字也就不再迷蒙了。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并不仅是那个简单的疑问,看到的是在这个疑问的背后埋藏着汉字百年,甚至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开始我的确想要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最后这个故事的过程却给我带来了比解答这个疑问的答案更有价值的副产品,那就是我对汉字的理解。汉字是埋藏在了一层疑问的薄沙下的一堆宝藏,轻轻地把沙子拨开,你会看到一束金色晃眼的光——这就是汉字的魅力。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