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在河南省均衡教育表彰大会上,全省17个县(市、区)“河南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县(市、区)”称号,新安县名列其中。并且在洛阳市获此殊荣的仅新安县一家。
“河南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河南省职业教育强县”,洛阳高考五连冠等一项项荣誉让人记忆犹新;去年9月份,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新安作为全省唯一县市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的场景让人历历在目,一座新的里程碑又赫然矗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安的教育总是在人们的不经意之间,一次次孕育着惊喜、播撒着绚烂,刷新着辉煌。
打造突出亮点不易,实现均衡发展更难。作为丘陵山区,山岭有山岭的差别,城乡有城乡的迥异,然而,新安却能让每一个梦想都在同一片蓝天下翱翔,无疑在这殊荣的背后,该凝结着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蕴含着更多值得人探究的轨迹和经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构建教育优先战略
“九五”以前的新安,曾是是典型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和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长期的积贫积弱,让新安对教育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有着更为深厚的情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县委、县政府就把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取得了率先在全省实行教师工资由财政统一发放和教师统一调配制度,率先在全省实现教育中小学校“两基”达标、率先在全省基本消除中小学校D级危房等让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
随着新安跨入全省经济强县行列,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更是把教育放在了优先发展的位置,把“科教育人”与“工业强县、旅游富民”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
——抓好总体规划。邀请国家教育部相关专家,经实地调研,制订《2004-2008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新安县第二个教育发展规划(2009-2015)》,把教育纳入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轨道。
——夯实硬件基础,先后实施了学校建设及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初中食堂改造、配套设施完善、教育信息化四大工程。
——落实优惠政策。2006年,县财政拨出专款800万元,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比国家要求提前了一年。该县还积极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定优惠政策,指定城区的学校及时接纳农民工子女,保证了“应入尽入”,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和城区学生一样的待遇,使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得到合法维护。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5.70%、98.89%。在招生方面,作为省、市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县一、二、三、四高实行“平行志愿”,同时录取,并严格执行“三限”政策,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和山区孩子的教育权益。
——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了解掌握教育工作第一手资料;县委、县政府每年确定的县重点工程和实事中,都有涉及教育的项目。
数据显示:县财政对教育投入从2001年的7142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2.9亿元。教师月工资从2001年的人均655元增长到2010年的人均2500余元。从2001年到2010年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累计约达13亿元以上。
广大教育工作者忘不了,县委书记张生伟、县长王玉峰等县四大班子领导,深入全县高中、初中、小学和学校负责人共同规划校园未来的情景;忘不了他们在建筑工地泥泞的道路上的身影;忘不了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酷暑,现场办公,为学校解决困难时铿锵的话语。
该县县委书记张生伟在谈到教育工作时,意味深长地说:“教育是人生的希望、是家庭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民族振兴的可靠保障,大办教育,办大教育,办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新安持续协调发展的力量的源泉。教育办得怎么样?是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尺度,它不仅是德政工程、希望工程,也是民心工程、良心工程!”
同沐阳光,共享温暖——营造大办教育氛围
走进新安,带给人震撼的是“党以重教为先 、政以兴教为本、 师以从教为乐、民以支教为荣”的大办教育的浓厚氛围。
14年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把政府奖励给自己的5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成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会,帮扶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就是华中电网有限公司中国超高压输变电建设公司离休干部、新安县教育奖励基金会的创始人李廷魁。 14年来,基金会奖励资助的贫困大学生有100多人,支付奖金40多万元。
李廷魁的感人事迹就是社会各界倾心支持教育的一个缩影。在县委、县政府“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指导思想引领下,全县上下围绕教育强县建设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大办教育的浓厚氛围。
县政府制定了县直相关部门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规定,由县教育督导部门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对成绩优异者,由县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大大调动了有关部门尊师重教的积极性。该县开展的“李廷魁教育奖励基金”、“春蕾计划”、“寒门助学行动”,使一些特殊情况的学生或家庭极端贫困的学生都得到了有效救助。
与此同时,各团体组织广泛联系、牵线搭桥,众多国际友人、港澳台同胞、新安在外人员,纷纷慷慨解囊,在新安捐资助学、建校,这些善举犹如爱的春雨,滋润、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让莘莘学子同在一片阳光下共享爱的温暖。
打破鸿沟,城乡平衡——造就素质过硬队伍
给予学生的是一杯水,而教师拥有的一定是一桶水;要打破城乡的教育鸿沟,必须形成没有差别的均衡的师资力量。
——为了增强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教师素质,县财政每年拿出25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教师培训和教育奖励。2010年,该县还成立了基数为620万元的芳达集团盈信园丁奖励基金,对全县中小学校生活困难的教师和对教育发展具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进行奖励。
——实施“名师培养工程”。与北京师范大学实施了“以教育信息化,推动名校、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合作项目,培养扎根新安本地的名校、名师和学科带头人。
——实施“学历提高培训”。与河南大学、洛阳师院等高校开展了合作办学,联办本、专科学历培训班和研究生课程培训班,培训本科生350名,研究生课程班学员597名。
——坚持开放办教育。聘请了全国知名教育专家曾天山、郭振有、陶西平等人作为顾问,为新安教育发展把脉问诊。选派优秀校长到湖南汨罗、上海、浙江萧山、江苏吴江等教育发展地区挂职锻炼,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同时,还举办开展了百名教授进新安活动,先后邀请200多位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到新安讲座。
——坚持平衡办教育。每年都坚持选聘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并且制订农村教师倾斜政策,对山区20%的附加编制,深山区25%的附加编制,农村学校的教师享受农教补贴,评优评职给予优惠,招录的大学生坚持面向农村中小学校,2005年至今,共招录教师736人,其中368人分到农村中小学。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学校帮扶制度,加强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每年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挂职或支教,选派农村骨干教师到县城学校轮岗学习,切实加强城乡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逐步平衡和提升全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力弘扬师德新风,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培养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走进每一所学校,蜡烛、春蚕的感人事迹俯拾皆是、不胜枚举。在这里,教师是太阳下最美丽的职业、最感人的职业、最骄傲的职业。
触及精神,塑造灵魂——放飞每一个梦想
教育要搞好,学生是主体。新安提出,教学就要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
——把 “独木桥”变成“立交桥”。经过多年来的建设,该县目前拥有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全国重点职业高中1所,省级重点职业高中1所,市级规范化学校82所,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无论学生有什么兴趣、什么特长,梦想都会在这里自由翱翔。
——把 “一花独放”变成 “万紫千红”。 通过“撤、并、转、建”等方式整合教育资源,对办学规模小、布局不合理的学校进行调整,把全县89所初中调整为26所, 小学250所撤并到现在的180所,形成了科学、合理、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中小学布局体系。
——把“追求分数”变成“塑造灵魂”。该县坚持“正确引导,培优补差,面向全体、学有提高”的指导思想,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大力表彰;着力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注重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和快乐。落实 “通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管理思路,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美德教育、感恩教育、理想教育、民族教育、团队教育、诚信教育等作为德育主要内容,纳入教育全过程,并坚持年年有主题、期期有安排,形成熔炉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同时开展了“新安教育规范管理年”、“新安教育智慧教育年”、“智慧教育‘双十’行动”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打造富有新安特色的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均衡为先。伴随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今年,该县又启动了第二期投资3500万元的教育信息化工程。“大鹏展翅随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新安学子的梦想将会在同一片蓝天下,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